在之后的一个月中,我们看到金融业面临一场如SARS般的瘟疫,彼此间的不信任让交易对手风险提高,银行不愿借款使得市场短期利率大幅飙升,各国央行连手降息希望防止全球性的货币供应崩溃,避免企业因信贷市场冻结面临无力经营的困境。在金融市场中,我们看到在市场资金短缺使得”现金为王”的环境中,金融机构”去杠杆”(De-leverage)和避险基金的利差回补(Unwind carry trade)的套现卖压使全球股汇市与商品市场不论基本面状况出现全面大跌,甚至如冰岛,巴基斯坦等国也因为短期外债过高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会(IMF)求援。
虽然金融业的去杠杆效应仍是一条漫漫长路,但在各国政府连手推出积极的货币与财政政策稳定市场信心,与避险基金的套现卖压暂告段落后,属于金融面的危机或有机会暂告一段落,近期资金面紧俏状况已有所改善,只是属于经济面的挑战仍会是2009年将面对的课题。
由于9月后信贷市场的紧缩让实体经济亦陷入停滞状况,使得近期欧美市场公布的经济数据多弱于市场预期,而欧美市场仍是亚洲国家的重要出口地区,因此这些数字也预示着亚洲各国的出口数据将低于预期;加上目前全球企业陆续进行费用精简与裁员潮,在失业或减薪的阴影垄罩下,将可能进一步打击消费者消费意愿,因此全球经济成长率的下滑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今年第四季到明年第一季在政府扩张性政策成效尚未显效的情况下,将可能是实体经济表现比较差的时间。
然而在这场全球的金融海啸后,我们也将看到已欧美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和体质良好的新兴经济体长期经济地位消长的趋势也更加明确,在11月中举行的20国(G20)高峰会中国宴上,我们看到分坐在美国总统布什左右侧的不再是西方国家领袖,而是”金砖四国”中的中国与巴西领导人,而中国近期推出的4万亿财政政策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我们认为这场由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恐将改变欧美民众度消费的行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有储蓄剩余的国家有实力发展内需市场者,会是海啸之后的长线赢家。
在面对未来至少半年内的投资环境中,重心将由2008年下半年的全面防御逐渐转为在安全基础上的价值发现。在市场配置上,若资金全面性撤出的情况逐渐改善,未来各市场的涨势将视各国体质而定,体质健康的国家安全基础较高,因此具备率先走出风暴的机会,在这部份我们会重视的指标是比较各国的:
1. 政府财政状况(盈余为主),因为当一国为财政赤字时,表示该国税收小于支出,政府必须被迫继续发债弥补资金缺口,财政赤字国家也代表偿债能力较弱。
2. 经常帐收支状况(顺差为主),因为经常帐为一国与外国因商品、劳务、进出口及投资所得所产生的资金流入、流出情况,当一国经常帐为赤字时,意味着贸易外汇流入资金较少
3. 国家外债(特别是短期外债)占GDP比重(愈低愈好),因为当全球面临空前大恐慌时,国际资金就会撤退回美国,使得其它国家货币有贬值压力,当该国外债比重偏高时,就会面临极大的偿债压力。
综合考察,在亚洲区域内,中国,香港与新加坡都是安全基础较高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