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观察:这台春晚真精彩!


                                     

   有一句话人们经常说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很多人和事都有这个特点。当我昨天晚上,从头到尾、目不转睛地看完一年一度的春晚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句话。已经二十多年了,每年都有春晚,可是,春晚给人的感觉却很不相同。昨晚的春晚,给我的感觉,是三大优点:节奏明快、新鲜感强、富丽堂皇。
    首先是节奏明快。节目本身又好看又紧凑,中间的串场词也少有啰嗦话;就连每年春晚都必不可少的那些贺岁词和广告单位也捆在了一起,在节目的中间,用快速走字幕的方式,点到为止了。看来这编导挺能理解人的,他知道自己想看什么、自己喜欢看什么,也就能理解:观众到春晚上来,不是来看那些广告,也不是来听那些贺词的。这也让我想到了现在我们常说的一个词-人性化。
    今年春晚的第二大特点,是让我感到了不少的新鲜花样。有些节目的形式很少在春晚上看到,还有些节目也不光只是在春晚没见过,在哪儿都很少看到。这里,我要特别说到的,是焦建中和石磊表演的手影戏《逗趣》。两个人四只手,借助灯光的剪影,就能表现出那么多的花活来:人的脸、狗的头、鸟的身和鸭的形,多好玩呀!让人在看节目的时候,又轻松、又随意,还不时会意地大笑,这节目太适合春晚上演了!春晚的节目,少不了这类轻松愉快的,让人看着好玩有趣的,可不是“逗趣”嘛?
    还有一个节目也让我感到很新鲜,那就是由沈阳军区前进杂技团表演的《花式篮球》。在我们这个杂技之国,大家都能感觉到:杂技的表演水平也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也高。有些节目,像蹬缸呀,顶碗呀,走钢丝呀等等,难是难、险是险,可再要出新可就难了,因为看得时间太久了,也看得太多了。也因此,让久经杂技看场的中国观众,历尽了沧海的人,再要觉得哪个杂技有看头,可就不太容易了。没想到这花式篮球一打起来呀,我们马上就有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一大群人同时开始了立体化的空中表演:有主角、有配角、有主戏、有丛戏,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上上下下、高高低低,编织起了立体杂技网。我看了那空中飞人加投篮的花式篮球功夫,心说:这个编导可真有能耐,一方面在表演杂技,另一方面扣了篮球这个活动,又很自然地让人想起今年最重场的戏-奥运会的体育比赛了。这迎奥运,不一定要直白地喊口号,这才是艺术。这个节目在点奥运题的时候那么巧妙,那么有文化含义,那么让人心领神会,非常好!看了之后,我觉得编导这创意本身,就是一个难得的杂技。
    晚会的第三大特点是富丽堂皇的场面。不管是置景,表演,还是大歌舞中演员那五彩缤纷的服装,以及主持人那比时装表演还要漂亮的着装,都给我这个感觉。
    以往在看春晚的时候,我总会觉得有些节目太多说教,有些节目太过粗糙,有些节目太过简单,而今年的春晚,我挑不出任何一个节目有太大的毛病。还不仅如此,有些节目从创意到编排都很艺术,尤其是几个小品,历届晚会上的重头戏,给我艺术和哲理上的欣赏美。
    我们看春晚的时候,都对小品寄予了厚望,表演时间最长,最能掀起高潮,最能让人开怀大笑的节目就是小品。看了今年的几个小品段子,我觉得总体很不错,但各有千秋。
    赵本山和宋丹丹人气最旺,白云和黑土已经成了一个品牌了。加上两人都特能演,赵本山是一举一动、一说一笑全是戏,宋丹丹是学什么像什么,难得的小品皇后。这两人凑在一起,最容易让人想起来的一个词就是“珠联璧合”。可是,他们今年的小品《火炬手》,我觉得并不是晚会上编得最好的小品。扣奥运的主题,立意挺高,但在出彩方面和节目的编排思路方面,并没有走出去年那个小品的老路。
    我觉得一个小品好,除了表演重要之外,小品的立意也很重要。在今年的小品上,郭冬临和周涛表演的小品《新闻人物》,是我认为编排的最好的小品。这一方面,主持人出身的周涛,在上了几回春晚小品之后,越来越会演小品了,表情动作戏味儿十足的。但我最要说好的,是这个小品的创意。《新闻人物》,巧就巧在这个点题的名字上了。小品中的男主角是个新闻人物,为什么呢?有一辆面包车不慎落水了,他跳下水去,把面包车的挡风玻璃砸碎了,为车里的人都得救立了大功。然而,他和我们想象中的英雄人物不完全能对得上号:他下水后,碰到了一个“古董罐”,他把这罐拿起来之后,又把罐扔掉了,这一扔,歪打正着,正好砸在了落水车的挡风玻璃上,由此导致了他的英雄行为的出现。我们看了这个小品会想到:所谓英雄人物或是榜样,也不是那么完美无缺的;客观上的英雄壮举,对应的主观动机,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它让我们想到了人的复杂性。
    在多年前的晚会上,曾经掀起过高潮的相声,这些年由于多种原因,而陷入了低迷。相声演员出身的冯巩等,也早就改行演小品了。在我们为相声的前景感到担忧和无奈的时候,今年春晚上唯一的一个相声,由武宾和李伟健表演的《疯狂股迷》,让我眼前一亮。我是从头笑到了尾。这个相声写得好,股迷的疯狂是2007年的特点之一,所以,很有时代感。这两个小伙子都是生面孔,刚出来的时候,我们没什么感觉,可他们一开始说,就让我们刮目相看了。节目编得非常有味道,那包袱抖得也很自然,我们被逗得大笑不止。看来,相声的问题不光是几个被认为是领军人物的问题,不管是郭德纲的出现而引起的相声热,还是这里的两个相声界的小字辈的亮相,都给我们一个感觉:相声要挖掘的不仅仅是本子,还有藏在民间的不为广大观众所熟悉的暂时的小演员。老牌子出不了新花样了,我们为什么不试试新牌子呢?
    在音乐歌舞节目里,也有一批带给我们惊喜的作品。章子怡的《天女散花》,花天、花地。花景、花人,那铺天盖地的花,那异彩纷呈的花,直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的。章子怡,中国新一代电影演员的领军人物,她在国际影坛取得的成绩,是中国人的骄傲之一;可很遗憾,中国的男演员目前还没有人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她的登场为春晚增色不少,也因为她的名气、她的魅力、和她的影响力,更让这个本就花团锦簇的节目,锦上添花了。
    还有一个歌唱节目让我格外关注,就是费玉清的《千里之外》。歌本身很好听,而费玉清的艺术长青,也特别能说明一种文化现象。当我们看到歌坛走马灯似地新星倍出的时候,当我们看到有些男女歌星在自己的头发上、衣服上、表演的场景上,恨不得整成妖、变成怪的时候,费玉清那几十年如一日的西装打扮,和他那普通的发式,在告诉艺术界:演员的魅力并不一定要体现在打扮上,拥有自己的风格,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把自己的特长表现出来,把自己的独特风格展示出来,并坚持走自己的路,就是一种特有的魅力,就是一种成功。正因为费玉清非常有个性,非常理解艺术,因此,我特别喜欢听费玉清唱歌。
    在春晚上让我最感动的节目,并不是刚才说的小品、相声、杂技、歌曲,而是一个朗诵-《百年圆梦》,一个叫刘澄宇的陌生的年轻人,给我们朗诵了一段散文,讲述了中国在奥运史上曾经有过的艰难和屈辱,他讲到了1932年,刘长春一个人去参加奥运会的凄凉;也讲到了1936年,旧中国派出的一支代表团去参加奥运会的时候,由于没有路费,只能一路上边卖艺、边去奥运举办国的辛酸。这样的故事,很容易让我们和现在中国运动员的辉煌,做一个对比和联想。我喜欢这个朗诵节目,也为表演者的声情并茂流了泪。
    当然,好节目还有很多,多得数不过来,也说不尽。比如那个由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表演的《飞天》舞,不但人物造型和那种烟雾缭绕的场景,营造着飘飘欲仙的感觉,而且所有演员在圆台上的那种不需要受重心限制的表演,也强化了舞蹈所要求的那种飞天的意境,整个舞蹈造型,就像是活动的雕塑。小品《军嫂上岛》,在表现军人的奉献这个主题上,采用了“深山藏古寺”的联想化处理,三位军嫂好容易盼到了要和丈夫或是恋人团聚的机会,很遗憾,海上风浪太大,军嫂们已经看到了岛上的男人,却没办法登岛。小品中完全没有出现军嫂们的丈夫和恋人,但是,从军嫂们的渴望和遗憾中,却折射出了守岛战士们的生活艰苦和奉献精神。主旋律的小品,越来越艺术化了。
    每年春节,看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了我们的一种习惯,成了大年三十晚上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而今年,由于受南方雪灾影响的很多地方,在停电几天甚至十几天之后,终于等到了三十晚上的亮灯。这个时候,能够把这道丰富多采、鲜活生动的文化大餐捧到他们面前,我想,那是对他们最好的安慰了。而我,在看完了春晚之后,要由衷地对为此付出了很多辛苦的编导演们说一句:花四个半小时的时间看这台晚会,太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