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常常喝玉米粥,如同现在的孩子天天喝牛奶。那是在苏北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当地盛产小麦、玉米和红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吃饱已是不易,更不要说换花样了。那时家里的早饭几乎千篇一律:红薯玉米粥。中午有时候能改善一下,吃面条或米饭,但大多数时候大多数人家中午和晚上一样还是吃稀的。那时候麦子大都缴了公粮,农家的饭食通常就是红薯面糊糊窝窝头。能喝上一碗玉米粥都算是略有改善,更遑论白面糊了。如果在白面糊里打上个鸡蛋花,那就是病号饭了。我们那里红薯高产,一般能从秋天吃到来年夏天。家家有个窖,装满了够吃大半年。红薯成了一日三餐的主食,是人们果腹充饥的主要食物。到了夜色苍茫时,就听到村里孩童高一声低一声的呼唤:“爹哎——喝汤喽——”汤通常就是玉米面或红薯面糊糊。
      粥的历史源远流长,常常和中国的文化以及文化人连接在一起。孔夫子在流亡途中,总是饱一顿饥一顿,能从容喝上一碗热粥,就是莫大的享受。他的得意弟子颜回,家境清贫,却潜心好学,孔子赞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一瓢饮”,想来应是一碗粥,而不是一瓢井水吧?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年少时寄居破庙读书,每天早上煮一锅粥,待冷凝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拌上韭菜末,就是一顿饭。靠食粥果腹成长起来的一代名相,在身处江湖之远时还向天下读书人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倡议,历经千年仍余音绕梁。曹雪芹在家境一落千丈后,“举家食粥”,仍痴心不改,伏案十年终于写出了名垂千古的《石头记》。
      粥不仅滋养了文人,也滋养了武士。秦始皇横扫六合时发明了锅盔。晚上到了宿营地,战士们点起篝火,杀马宰羊,然后把头盔反过来,煮上马肉或羊肉。煮熟以后把随身携带的锅盔掰开泡进去。这就是现在西安名小吃羊肉泡馍的雏形。这样高热量的食物,滋养了一支虎狼之师,使秦军所向披靡,秦国终于统一了六国。但天天吃马肉羊肉的会上火,且军粮奢靡,有时候那铁盔里兴许就煮着一锅粥。八百里秦川,因为黄河的穿流而过,美丽富饶,而且陕北产小米,渭南出大米。于是那个铁盔里就经常翻滚沸腾着黄的或白的粥了。
      粥里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气息。究竟是我们厚重的文化气息孕育了粥,还是粥在滋养国人身体的同时也滋养了中华的文化?不论在哪个时代,不论于哪种人群,袅袅粥香里所透漏出来的宁馨和温情,都是最能抚慰人心的。
     清香缈缈热气腾腾的粥总能让人想到温暖亲切的家。我喝到的第一次最舒服最难忘的粥就是家里煮的。但那是别人家,是在生活习惯大异于北方的岭南。那是我还在上学时的一个暑假,随一位同窗好友去她家乡。到的时候是中午,正赶上吃饭。虽是九十年代初,广东的农村已很富裕。男人们在田里收稻,女人们在家里做饭。菜摆了满满一桌子,有鱼有肉,还有许多我叫得上以及叫不上名字的蔬菜。在我汤足饭饱之后,主人告诉我电饭锅里还有粥。掀开锅盖,是一锅红白相间的皮蛋瘦肉粥。我喝了一碗,满齿生香,忍不住又舀了一碗。幸好南方人吃饭用的都是细瓷小碗,要不然喝上两大碗粥非把我撑得走不动。吃完饭后又喝粥,就象把沙子倒进盛满石子的容器,填满了缝隙。这种饱真叫饱的瓷实。
      那顿饭吃了些什么菜味道怎么样我早已忘记了,惟有那一碗粥让人铭记于心,回味悠长。
       后来才知道,只要是吃的,无论是鱼肉虾蟹还是各色蔬菜,南方人都可以用来煲汤,都可以用来熬粥。南方人做吃的不吝时间,也很有耐心。花上半天,用小火慢慢熬,让菜料里的滋味一点点融进粥里,直到水和米浑然一体,绵软细腻,香气四溢,各色菜蔬在乳白的粥里被衬得鲜艳生动。用青花小瓷碗盛了,配以清爽的小菜,一点点啜下去,真是一种细致的享受。尤其是广东,因着海鲜之利,其粥的丰富和鲜美是别处难以比拟的。
 
 
                         南瓜粥的做法·美食中国图片-meishichina.com   
 
 
      如今,在北方,人们用五谷杂粮也开发出了很多种粥。生活富裕起来以后,喜欢吃粥的人也多了起来。在西北的一座小城里,有一家五谷粥屋,是卖早点的,包子有七、八种,粥也有七、八种,各色小菜十来种,墙上挂一幅古人谈食粥养生的木刻。朋友曾带我去吃过一次,里面干净清雅,食客盈门。后来过了几年,我有机会再去那座小城,又去了那家粥屋,发现他们生意依然很红火,从早上到中午食客络绎不绝。
      如同无论贫富都能够养得起狗一样,无论贵贱也都能吃得起粥。穷人家以粥果腹照样生龙活虎;富人家在大啖了鱼肉之后喝一碗清粥,也能调剂胃口。古人云:“春粥养颜,夏粥清火,秋粥滋补,冬粥暖胃”。粥四季都能食,粥什么人都能喝。粥是最真实的生活。
我喜欢喝粥。无论是黑米粥还是小米粥,无论是色泽金黄的红薯玉米粥还是看起来五颜六色的八宝粥,都是我的最爱。
      端起一碗粥,有时会专心品味,有时会浮想联翩。想到古时的五柳先生辞官归田后,“采菊东篱下”回家之后,也许会捧上一个粗瓷海碗,盛上一碗薄粥,美滋滋地啜下去,然后望着南山叹道:“此中有真义,欲辨已忘言”。
      凉水泡茶,慢火煨粥。水米交融后,滋味横陈时。能在家里从从容容地熬一锅粥,然后慢咂细品,能品出粥中粮食的原味来,就是一种境界,一种幸福。
谁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