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教案(下册)二十二


人物:刘谷雨(刘咏梅之子,12岁,属鼠)[email protected]

刘谷雨(阳历1996430日晚9点过八分,阴历3月13,出生于长沙附二医院。出生时体重72两。钳产。轻度窒息。脐带缠颈。医生的打分是7分。

现在湖南省双峰县青树坪镇大泉乡大坪中学读书,读小学六年级。

2008年刘谷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一课是毛泽东的词――――《卜算子  咏梅》。)

 

《高职语文》教案(下册)

 

授课班级:高职四班、高职五班、高职六班

授课教师:刘咏梅

授课日期:二00五年二月至七月

 

 

    《高职语文》教案(下册)二十二

教师:刘咏梅(副教授)

联系Email:

联系QQ359091935

联系单位: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评建办

联系电话:0731----4080372

第二十二大节

课题:《荷塘月色》朱自清

教师:刘咏梅

教学目标:

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学时数:三大节。

(一)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准确认读。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1927年春天夏中国的社会状况,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矛盾、彷徨的心情和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3.全文写景状的主体部分是哪几个自然段?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0)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原名自华,号秋实。

生活经历: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及

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早年从事新诗创作,内容多写小资产阶级的失意,也有觉悟青年对光明的呼唤。在清华任教后,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朱自清正直爱国,参加过“五·四”和“一二·九”运动,但阶级的局限使他长期脱离现实。抗战任西南联大教授期间,思想有较大转变。1948812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广义精神。

评价影响:《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代表作品

著有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著作,大都收入四卷本《朱自清文集》(1953开明书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威尼斯》。

 兴趣识记:谁有什么办法把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一下子记牢?

参考办法:朱自清目送父亲的《背影》在远方消失,《春》终于来到了,到处都是酽酽的《绿》,他先去观赏《荷塘月色》,再去泛舟《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最后来到了美丽的《威尼斯》。(情节串联法)

(四)教师范读

(五)板书课题:

荷塘月色 朱自清1927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

 

  (六)结构分析

教师启发指导: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1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2 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3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4 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5 写流泻的月光,塘上的月色。

6 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7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8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第一部分(第1-3)写去荷塘(情)

第二部分(第4-6)写观荷塘(景)

第三部分(第7-8)写离荷塘(情)

(七)行文线索

     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因此,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

明线:游踪(带上门— —荷塘上的月色— —月色下的荷塘— —江南旧俗— —回家)

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 —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思

乡愁-----不宁静)

(八)归纳主旨

文眼:心里颇不宁静

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分析思想感情:

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淡淡的喜悦中隐藏着淡淡的哀愁。

(九)语句赏析

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赏析:

1、            全文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起笔的目的是什么?可联系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情况,说明作者思想状况,弄清他为什么要写荷塘月色之美,发思古之幽情。

2、            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抛开了写景,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态,蕴含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实际上,这“情”离不开“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发“独处”之情。

(十)布置作业:                         

重点阅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体会情景阅交融的特点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