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庐山,又见庐山(续前)


 

    庐山不只是政客军阀们争雄较力的场所,还是名士风流们盘桓游憩之地,胡适之游山讲学,康有为之海会寺留宿,徐志摩之黄龙疗伤,大林寺之太虚讲经,陈三立、徐悲鸿之诗画会友,使庐山的风光多了几分儒雅和旖旎。

    国民党蒋介石并没有多少好日子,共产党人领导工农革命如火如荼,庐山又成了策划布署 “剿匪”的行营。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学良来了、冯玉祥来了,周恩来也来了,战和的争论,国共的互动,在庐山都留下了说不尽的话题。江西沦陷了,侵华日军上了庐山,汪精卫投降了,也坐着滑竿上了山。庐山在哭泣,庐山在流血!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民取得了对日作战的胜利。蒋介石从峨嵋山下来又上了庐山。1946年,国共全面内战爆发,庐山不仅是国民党干部的养成所,也是蒋介石开展社交,联络“友邦”的平台。然而,马歇尔八上庐山,司徒雷登在庐山的议论,魏德迈在庐山的进言,都不能挽救国民党政府倒台的命运。

    蒋介石对庐山充满了感情。当年他曾在庐山策划夺取最高权力,如今国民党军队面对解放军的进攻节节溃败,他希望再次从庐山出发扭转败局。1948年2月12日,蒋介石在庐山下达命令,任命卫立煌为东北行辕主任,欲作最后一搏。但12天后,剿匪副司令郑洞国从东北前线飞赴庐山向蒋介石陈情,其实是告诉蒋介石大势已去。但蒋介石却责备郑洞国失了北伐时的锐气,不欢而散。

    全书是以宋美龄、宋霭龄一起下山结束的。宋美龄说:“我明日准备下山了。”“总统不来了吗”“他太忙,恐怕不能来。”宋美龄转过头来几份深情几分伤感再看了一眼灰蒙蒙的庐山,或许自言自语:“下山的轿子走得太快——”是阿,匆匆22年,完了,太快了!

    作者以庐山为舞台,精心编排调度,导演了一出民国大戏。作者在“后记”中说:“逝者如水,史鉴如山。”“俯瞰庐山,国家利益、集团利益、百姓利益的博弈,犹如历代山川运动,陵谷兴替,江河入海”。得民心者得天下,质哉斯言!

庐山多雾。在云雾笼罩下,庐山的风景虽然别有风韵,但它的真面目也还是难于识别的。历史多谜,在谜团掩盖下,历史真相也是难于识别的。看风景不一定要穿云破雾,但看历史则一定要拨开迷雾。作者说,“我孜孜地以历史的目光聚焦原形原貌,在回眸探索中,呈上一个史学工作者忧患之识。”作者以事实为依据,对历史的深深思考、对未来的戚戚忧患,就是要撩开重重迷雾,揭示历史的的真谛。如此,当我们面对云雾笼罩下的庐山时,眼前景象一片豁然开朗。

    明朝末年,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黄景昉对明朝开国功臣刘基所说的一句话大为称赞,刘基说,宰相立国,当“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焉。”吾谓治国如此,治史亦如此。史家秉笔,春温秋肃,一以事实为准,同样当“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焉”。以天下之是非为是非,以万世之公论为准绳,不掺杂半点私情己见,一切从史实出发,一切从公心出发,臧否人物,指点江山,爱人民之所爱,憎人民之所憎,正是史家应有的品德和责任。歌哭号呼,淋漓尽致,为黎民百姓一吐胸臆,不亦快哉!

    要识庐山真面目,还须身入此山中。读《庐山旧事》,看民国风景,不仅长见识,也是一种享受。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