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三位少年班神童引起的反思


  当时在中科大少年班里,宁铂、谢彦波、干政三人的专业都是理论物理,这三位当年都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神童”,然而他们的命运却发人深思。

  尤其是宁铂,1978年的整个中国媒体都在报道他。说他2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几乎一夜之间,这个戴眼镜的少年神童为整个中国所熟知。以至20多年后,有人把他与张华、朱伯儒并列为当时的“时代人物”。但宁铂与物理学的结缘却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因为他的物理成绩在各科中较弱,更重要的是,他对物理不感兴趣。本来在选系时,宁铂已告诉老师“科大的系没有我喜欢的。”并打了一份报告,请求调到南京大学去学天文,只是“因为科大不愿意放走这个名人”,宁铂才第一次彻底地失败了。对天文学的爱好受阻之后,宁铂转向了对神秘主义“星相学”的研究。在本科毕业留校任教后,虽然在19岁就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但他一直想逃跑,很少做物理学科上的研究,却把大量时间用于围棋、哲学和宗教。1988年结婚后,他练习气功、吃素,与常见的生活习惯渐行渐远。2002年,宁铂前往五台山出家,不料却被校方很快找了回去。再一年后,他终于成功地实现了“出家为僧”的理想。

  再看谢彦波,这位当年因天赋杰出,在很多年里被周围的人半开玩笑地称为“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的人,后来与导师不睦,便中途结束留学美国,以硕士身份回母校接受了物理系副教授的教师工作。

  而同样曾留学美国的干政,现在则一直隐居于离中科大不远的居民小区里,多年来与母亲相依为命,几乎与世隔绝。

  按理说,“神童”先天既足,如果后天培养得当的话,是不难成为杰出人才的。可是,由于中科大的教育问题,这三位老牌“神童”非但没有成为人才,反而命途多舛沉沦为庸人,这是多么可惜的事啊!由这三位“神童”的不幸命运,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中科大少年班是培养人才还是摧残人才?到底还要不要办下去”的激烈讨论。

  其实,从一开始我们的“神童”教育就走错了道路。神童们只是些先天条件好,从小就智力超常的人,但起跑快并不意味着能跑远,智力超常并不意味着今后的学习、生活也会一帆风顺。曾有专家作过一项研究发现,很难证明人的成长过程中究竟受那些因素影响,因为变量实在是太多,智商只是影响人们发展的变量之一,与成功并没有太多的必然联系。而像中科大少年班的这种“神童”教育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却非常不利。

  一是媒体的宣传过早地使其成了名,一旦成为公众人物,尽管集千般宠爱在一身,但孩子还没有健全成长的心灵是接受不了这些宠爱的,正如把太阳所有的光辉都给了一株幼苗,其结果必然是幼苗的过早夭折,这对孩子人格的培养有百害而无一益,神童们要么被捧得飘飘然如在云端最后摔得很惨,要么产生抵触情绪难有大的成功实现;

  二是“神童”教育只关注智商,对孩子的情商却不怎么关心,不利孩子学会社会生存能力,导致个人综合素质不高,只会培养出一批病态型的“鬼才”、“怪才”,对社会的发展也没有好处。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美国人学习,看看人家是如何“善待”神童的。

  在美国,当班上出现几个不费吹灰之力便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神童学生时,教师并不会大张旗鼓地将其大名张贴在“光荣榜”上,或将其作为“榜样”要大家效仿,家长和社会也不会将其送往培训机构接受“神童”教育,而通常只是轻描淡写地声称:他们只是脑筋好使些,其他孩子只要稍稍多用些功,也完全有可能取得和他们一样骄人的成绩。当然,不论教师还是家长,都认定给“吃不饱”的神童适度开“小灶”,不仅合理,而且也是必要的。但这类加添的“小灶”,并非书本知识或需要背诵的资料,而是动手、动脑、写作、分析等实践或研究能力的超前培养。美国专家们的一系列研究证实,正是神童的超常智力,有可能成为他们社交生活中的意想不到的一大障碍。尽管他们的智商很高,但“情商”却未必高,心理上也远未发展到成熟阶段。鉴于此,美国的家长和教师都时兴对神童们可能出现的“社交障碍”多加关心和引导。

  以平常心看待神童的成绩,从综合素质上提高神童的能力,如此“善待”神童,才符合孩子们身心发展的需要,才可能使神童踏上成功的征程。这与我们拔苗助长式的“神童”教育简直相去天渊,中国的神童长大后像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那样“泯然众人矣”就毫不奇怪了。

  中国本不缺少人才,人才也不难取得成功。可悲的是,包括“神童”教育在内的中国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往往扼杀了“神童”们成才的可能,阻断了他们通往成功的坦途。还是让我们重新回味王国维先生的一句话吧,“教育不足造就英雄与天才,而英雄与天才自不可无陶冶之教育。”我们需要的是使“神童”能得到“陶冶”进而成为人才的教育,而不是僵化教条式的把人才扼杀于摇篮之内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