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切地期盼,诚挚地欢迎大家通过书信、电话或电子邮件,将你们的真知灼见告诉我们,我们一定认认真真地听取、诚心诚意地吸纳……”日前,綦江县委书记王越、县长徐世国通过当地报纸、电视台和网络,向社会发出了一封公开信,请干部群众就綦江如何加快发展“找疼点揭伤疤”,为綦江经济社会如何尽快上档升位“赐教”。(2008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自《重庆日报》)
一个地方党政一把手能够认认真真、诚心诚意地通过当地报纸、电视台、网络,公开请干部群众“找疼点揭伤疤”,其自信豁达的胸怀和求计若渴的心情,确实令人钦佩。但是,笔者认为,一些地方类似“找疼点揭伤疤”的做法,总给人一种“走过场”的不好感觉。
其实,请干部群众“找疼点揭伤疤”,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说白了,就是请干部群众给地方党委政府提意见、找不足,替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想办法、出点子,这本来确实是党和政府“问计于民”的一种好方法、好举措。但是,不知怎么搞的,一些地方却不能将此举一以贯之、长期坚持,往往只是到了要搞“解放思想大讨论”、“领导干部大接访”、“干部作风大转变”等“重要”活动时,领导干部才敞开心扉、真心诚意地倾听群众呼声,征求群众意见,并且会条分缕析地归纳整理、汇编成册,还分门别类地制订各项整改措施。可是活动一过,思想和行动上又是“关门上锁”,“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于是,问题还是那堆问题,矛盾还是那批矛盾,官僚还是那些官僚。
不能长期地请干部群众“找疼点揭伤疤”,一方面,反映了我们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心中有鬼,他们害怕群众识破自己工作中的“漏洞”而引火烧身、滋生祸端,没有一种主动接受意见和批评的信心和勇气,对待矛盾和问题是能捂就捂,能盖则盖。另一方面,反映了我们一些领导干部心胸太窄,他们成天高高在上地当官做老爷,听惯了、听顺了、听多了好话、奉承话,一旦有人对其说三道四,心中便会感到不舒服,甚至火冒三丈,大骂其是“刁民”、“蛮夷”、“泼妇”。再一方面,反映了我们一些领导干部心中无民,“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俗语,对他们而言,只是一种笑谈而已,他们追求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所以他们也就不会有那闲功夫去听别人特别是普通群众对自己挑三拣四,“天上王大,地上王二”,方圆百里,唯我独尊,老百姓的疾苦与我何干。
应该说,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没有时间性和阶段性的,必须作为自己的终生追求和毕生信念。而如果将之短期化、割裂开,则会使自己用情不专、用力不强、用心不久,还容易使自己满足于搞一些沽名钓誉的假把式,而不去脚踏实地、一如既往地为老百姓做一些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小事、实事、好事、平常事,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纵观官场,我们的一些地方领导在倾听群众呼声时,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的多,过程大于结果的多。比如说,一些地方推行的县长电话、市长热线、省长信箱等,形式不可谓不多,但是真正发挥作用并坚持到底的并不多。很多时候,电话无人接,信箱无人开,或者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的怪现象,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实践告诉也警示我们,任何一项好的手段、方法、举措,必须将之制度化,并长期坚持,形成长效机制,才能收到实效,否则都将是中看不中用的“镜中花”、“水中月”。“找疼点揭伤疤”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正确认识自己、科学评价自己的一种手段、方法、举措,必须立足于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即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当然,长效机制也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新闻链接:
重庆綦江县:请干部群众“找疼点揭伤疤”
请干群“找疼点揭伤疤”要形成长效机制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