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聊回国见闻


瞎聊回国见闻


这次回国,在短短20几天里(7月17日-8月12日)从北到南遛跶了一圈,评论什么的不
敢说,见闻到有一些。就简单说说吧。

1、物价--收入--消费水平。人民币现在真不值钱呀。我注意了一下,像肉、蛋、奶之
类的食品,其绝对价格即使换算成美元,两者也基本持平,要是按收入计算相对水平,
国内的价格显然更高。食用油就更贵了,绝对价格甚至比美国更高。像电子产品、衣服
等消费品,也是美国这边更便宜(按绝对价格计)。考虑到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显然
美国的老百姓生活上的压力要相对较轻些。

不过,只要收入增长速度超过物价上涨速度,那么真实收入水平以及消费水平就不会下
降。没有详细地去看近来的统计数字。但无论在北京,还是在上海和杭州,一如既往地
看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热情,就和物价水平一样高涨。北京正规一点的商场,像利客
隆、城乡、家乐福之类的,每次我去的时候几乎都是人满为患。而手里的钞票,当然顷
刻之间就如流水一般流逝掉。至少在这有限的样本里,我无法得出消费水平因为物价上
涨而已经或将要被削弱的结论。但房价极高到是印像十分深刻。

从收入水平看,情况要更复杂一些。下层群众,收入水平的上升是有的,但不高。问过
一对从四川老家到北京来打工的夫妇。他们的工作是搞空调安装,按他们的说法,公司
给的报酬是每装一部空调得30元钱,一天可以装6-8部,扣除每月300元租房费用和600
元其它生活费用,家庭月可支配收入当在4500-6300左右。这个水平,对于一个外地来
的普通技术公认而言,是相当不错了。不过,他们需要为老家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每月
支付2500元的学费以及1000元的生活费。因此,储蓄水平当在500-2300元之间。还要考
虑两点:一是这是他们在这期间除了必须的生活开支外不存在其他任何意外开销---而
我们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二是这样的收入是在夏天这样的旺季计算的。因此上面的
计算实际上高估了他们的收入水平。当然,如果他们在淡季也可以找到其他的工作也许
要另外考虑。但即使如此,考虑到他们的工作强度,以及在来往过程中的奔波劳累,他
们的付出和所得实际上是很令人嗟叹的。同一天下午我接触到的另外一批空调安装工人
,收入水平就比第一批要低将近一半(但食宿公司包下)。我还没想清楚为什么这样一
个流动性很强的劳动市场上工资收入差别会这么大。

中产阶级的日子还算好。我在三地和以前的几个老同学、老朋友聚了聚,精确数字不敢
说,但印像是大家小日子似乎都还行。我出去时还在北京的同事们现在都有自己的房子
,这次回去才碰头的伙计们则也都是有车有房一族了。我在上海的一个朋友,告诉我去
年在浦东区买了一套200多万的房子。我刚表示对他的钦佩之情犹如滔滔江水,他却说
这还不算什么,另一个我们以前的同学,因为赶上了去年股市大发的好机会,
今年刚买了一套1000多万的房子,让我大吃了一惊。而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这个200
多万的房子实际上已经是很不好意思拿出来说了。因为其他几个几乎同时到上海混饭吃
的朋友,基本上都比他过得好。我回忆了一下北京的那几个伙计,似乎不像这帮搞金融
的人那么口袋鼓鼓,但他们做课题骗钱的本事应该不容小觑。在杭州的一个朋友就类似
,他在浙江那所号称唯一的一所好大学里做faculty(经济学类的),不过一年左右的
时间,手上的经费已经有上百万之多了,且还有增加的趋势。北京的那几个老油条,境
遇即使不是更好,也应该不会差到哪儿去。但他们究竟有多少代表性,我还是比较怀疑
的。别的地方还没去,不敢说。

2、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处境。在北京和以前的同事以及领导交谈了一下。印像之一是
他们很少认为人民币升值应该为目前的出口增速下降负责。考虑到他们的意见应该可以
直接反应到决策层,所以至少从他们的信息来看,人民币升值即使高峰期已过,但继续
上升的趋势应该是确定了的。等到了南边,发现到处都是叫衰的声音。浙江这边现在谈
的比较多的是如何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我和几个企业老总以及政府官员交谈后,得到的
看法是:(1)企业困难的确不少,但关键的不是某一两个困难----例如原材料涨价、
人民币升值、市场竞争剧烈,等等----难对付,而是所有这些困难都在最近一段时间一
下子全冒出来了。他们的估计是企业成本至少会上涨50%左右,因此会有一大批中小企
业倒闭(事实上已经是如此);(2)危机也是机会。一些眼光长远的民营企业实际上
在2000年左右已经预计到困难会迟早到来,因此在技术升级等方面早作准备了。这轮困
难过后—如果可以渡过的话,浙江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会更上一个台阶。

3、政企关系。一个很深的印像是浙江的官员官僚气比较少,官员的服务意识比较强,
官员和企业家的互动比较好。这一点,无论是企业家还是学者都强调了,而政府官员也
比较自豪。在酒席上,官员和企业家互动就很好,没有官员一说话其他人就安静的现象
。这是浙江民营企业发展较好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我这次的访谈经验表明,浙江能走
到今天这一步,的确是不容易的。

4、政体改革。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政治体制要改革,而且不改不行。我这次交的朋友中
还包括一个专门从事党务工作的较高层干部。他自称像他这样的人士是党的最坚决的拥
护力量。不过即使他也承认党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形势比人强,需要改革。我想起他评
论党的一些话,到现在都忍不住想笑。不过这样的看法,不唯独他这个年纪的人有,即
使像那些党龄更长、官位更高的人,也有类似的意见。一个曾任某地人大副主任的人士
就直接告诉我,现在的政治体制问题不少,以前的根本问题现在也没得到解决。等等。
当然,怎么改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5、地方经济发展的经验。这方面,各地的发展轨迹的确相差很大。有历史的因素,但
归根到底还是政治问题。这里我只介绍一下一些访谈中碰到的有趣的事情。一个现象是
很多年纪比较大的人,尤其是那些对历史比较了解又亲自参与了一些政策决策的人,爱
憎都比较分明。一位曾任某地副市长的干部告诉我,像老毛这样的人不客气地讲就是一
贯严重左倾。另一个从建国以来就参加领导工作的干部给我回顾了一下本地经济发展史
,包括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各个阶段的历史。其中谈到大跃进前后,说当时真是穷
啊。穷到什么地步呢,连他这个市长级别的干部的太太生孩子时想找只鸡吃都很难。还
谈了当时本地如何大炼钢铁、如何割资本主义尾巴,等等。我算是接触材料相对较多的
人了,但当场聆听过来人的故事,感觉还是很不一样的。现在网上一些没有知识的人大
谈过去的所谓经济成就,我看他们要不是蠢,就是别有用心。

一点题外话。这次访谈,发现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要找到合适的人很不容易;二是
方言影响很大。比如我就把“围垦造田”听成是“卫星上天”。呵呵,这是事先没想到
的。下次一定要带个录音笔去。

另外,国内的MM很养眼啊,尤其是上海的MM。难怪我去上海的同学一到这里就乐不思蜀了呢。
可惜只在上海呆了短短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