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韦小宝的政策理念


 

从朱新礼卖汇源想到韦小宝掷骰子

 

现在看来,汇源被可口可乐收购恐怕已是指顾间事。尽管有20万网民的反对,尽管被有关媒体披露朱新礼是陷入了达能设下的陷阱,尽管善良人们仍在寄望于最新出台的《反垄断法》的最终裁定权,但当汇源果汁被挖掘出其注册地实际在开曼群岛,因而实际是一家外资公司,也因而其与可口可乐之间的交易实际是两家外资公司之间的并购后,对民族品牌的期许和对国家法律的期待终于无可奈何花落去。爱国人士的热情,恰可谓:“我欲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也。

也许是为了照顾舆论的情绪,朱新礼为媒体、网民和汇源同仁描绘出一幅美好的未来图景,称被收购有诸多好处。朱还说: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应该更自信;汇源的品牌将被保留,因为是事先约定好的;不要害怕品牌被收购,有实力还可买回可口可乐的品牌,等等。

在股份被100%收购后,汇源的品牌真能被保留吗?笔者虽然并非“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跨国公司”者,但也明白此事似乎不大靠谱。乐百氏饮料、大宝和美加净化妆品、中华牙膏、乐凯胶卷的下场,都是前车之鉴。

网民对此案例的激烈态度也主要由于看到一个优秀的民族品牌(至少我们曾经以为是民族品牌)也许即将陨落。有义愤者因此引用朱新礼曾经声称要做百年老店的誓言,以证实朱的堕落。还有专家说,朱所谓企业要当儿子养当猪卖的理论,是投机者的理念而非企业家的理念。

但必须承认的是,不管当汇源是儿子也好是猪也好,朱新礼有权做出出售汇源与否的决策,这是市场经济下不可侵犯的权利。

于是剩下的只有反思,是什么因素促使朱新礼放弃了已经坚守16年之久的企业家理想,而转型为投机商人?

在这个案例中,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值得引为教训的:即朱的一股独大导致了汇源控股内部管理话语权的失衡;朱作为企业掌舵者却可能缺乏对英文和法律条文的足够的领会能力导致落入文本陷阱;反垄断法有关条文的模糊和不周全导致被钻空子的可乘之机,等等。

但是笔者仍然要强调,民营企业所面临的政策环境多年来少有改善也许是朱新礼最终做出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朱召开记者招待会时对有关提问所作回答看,言辞间还是隐约透露出了疲惫和抱怨。我们可以发现,汇源在以往历次遇到资金问题导致的经营困境时,本应挺身而出的政府和国有银行似乎都集体失语,而及时出现在朱新礼身旁的,总是跨国公司或者跨国投资银行,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

 

从汇源想到吉利。朱新礼及其汇源在中国果汁饮料行业的位置,比李书福及其吉利在中国汽车行业的位置总算高出一筹。

作为汽车行业最早且一直纯粹的民营企业,吉利是中国汽车行业民族品牌的象征和支柱之一。但吉利所受到的政策打压仍然多于政策扶持,李书福在很多掌握汽车行业话语权的政府官员和媒体记者的舌端和笔下,仍然处于被忽视、被贬低的位置。一个“疯子”的诨名,就传递了很多信息。

一个典型案例是:吉利自主开发的自动变速器(AT),通过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专家评审,获得“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的评价,并在同年获得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但是,据说这个项目却一直被国家有关政府部门评价为不符合技术发展趋势,并因此得不到国家资金支持。

而今年年初,在发改委的直接授意下,国内多家整车企业却和国外一家自动变速器供应商签订了一份全面的合资协议。笔者认为,这可能引起今后国内乘用车自动变速器技术路线的大变化,也可能导致吉利此前所做的投入被无效化。

李书福的压力和困难要多于朱新礼!

比较吉利汽车和汇源果汁,可以发现诸多相似之处。例如都拥有一位足以控制全局的强势创始人,都已经在香港上市,都曾经豪言要扛起民族品牌的大旗,等。而现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朱新礼却在高潮时向外资俯首称臣了,仍在苦苦支撑的李书福还能挺多久?据媒体报道,吉利已经开始寻找外资合作伙伴,如果找到,李书福同样是足以决定是否将吉利全盘出售的。可以相信的是,吉利如果走到被外资全面收购的地步,至少不会被放上反垄断审查的台面,但这又是哪一个民族品牌的支持者所能够淡然处之的呢?

 

另外值得忧虑的一点,是针对汇源收购案有话语权的一些人士所发的傥论。例如商务部外资司李志群司长就说:并购是跨国投资大势所趋,外资并购不应被视为威胁,而应看做是机遇。(据9月4日《国际金融报》报道)。

所谓傥论,据在线新华字典释义为“堂皇正大的言论”。具体而言,所谓的普世价值、品牌无国界论、外资并购是机会论等,皆是。

改革开放三十年,在政府的主导下我们一直在学习。让市场以学技术,让股份以学管理。然而学来学去,至今很多即将开始的学业所学的仍然不过是三十年前就要学、就在学的东西。仿佛小学生年龄渐长,进了大学,虽然学费日增,然而所学仍是二位数的加减乘除,并且仍学得津津有味,这不值得引起警惕吗?这种“机遇”再多,对我们有意义吗?

中国崛起的基础是中国企业的崛起,中国企业的崛起需要利用全球化。但目前政策环境下全球化的效果,是外资控制中国产业势如破竹,中资进入外国产业难于登天。这样的案例偶见则可,但积年累月都是同样的结果,则我们的政策制订者是不能推卸责任的。

政策的灵魂在于有选择性地支持。当下的政策,选择了谁?又支持了谁?

大清抚远大将军,一等鹿鼎公韦小宝讨伐罗刹国时,抓住罗刹兵,逼他们陪自己掷骰子。几个回合下来,罗刹兵发现,不管点子大小,输的总是自己。他们向韦爵爷请教,韦小宝道:“按照中国规矩,是中国人赢。中国人的点子大,就算大的赢;中国人点子小,就算小的赢。”(据《鹿鼎记》,或与历史事实略有出入,待考)

韦公可谓深知政策之精义者也!笔者也希望有关政府高官能够学习些韦氏政策理念。简而言之,必须保证在本国的土地上让本国的企业得到来自政策层面最大的支持和优惠。这才是对当政者的基本要求,这才是全球虽未形于笔墨,而事实上通行的“普世价值”。

如果不是这样,那这个司级领导不如让我来干,我会干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