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先后经历了南方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等历史罕见的重大考验,继而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亚欧首脑会议,成功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显著成就,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推动了中国经济迅速增长。与此同时,中国社会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入,取得若干重要进展,推动了我国社会进步。
然而,不容我们忽视的是:2008年是社会问题最为突出社会效应空前放大的一年,更是中国社会体制改革最为突出的一年。许多需要深化改革的诸多问题陆续出现在公众面前,具体表现为:人民生活水平整体提升,但贫富差距扩大;就业方式日益多元化,但就业压力依然很大;教育机会不断扩大,但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问题日益突出;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但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社会保障改革逐步推进,但其防范风险的能力还不强;民间组织迅速发展,但其社会功能仍然有限;基层社区建设不断加强,但居民自治程度依然有限;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不断增强,但公共安全仍然不容乐观;环境保护一直受到重视,但环境状况依然恶化。
东南亚、拉美等许多国家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如果不能适时调整社会政策,加速社会改革,实现社会转型,一旦遇到外来冲击和内部矛盾激化,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有着严重的紧迫性,必须把社会体制改革作为当前改革的重点,寻求改革的新突破,巩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社会体制改革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稳定发展的支柱之一。经济发展可以促进社会发展,我们提倡以人为本,就是要让人们从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实惠,从体制、制度、政策方面来解决读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必须通过相应的社会组织、社会机制、公共政策的作用来实现,深入改革再次摆在我们面前。
今后的几年里,我们有必要健全、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教育体制、卫生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户籍管理制度、社会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制度及落实相关的公共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和社会组织的自治功能,建立协调发展的社会机制和社会形态。(本文系中国社会观察杂志的卷首语)
2008-从社会问题到社会体制改革
评论
编辑推荐
18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