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币权坏账冲销与货币资本补偿


铸币权坏账冲销与货币资本补偿

对于09年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国的经济能否走出危机,备受世人瞩目。中国经济要走出危机,之前本人也讨论过相关的问题,相关意见依然没有修改的必要,方向措施是明确的,应该说,发展模式的改革调整是根本,只有从分配体制根本上转变整个经济发展模式,构建起中国的大经济发展循环系统,中国才可能实现经济体的自我独立,摆脱世界经济危机的的桎梏,走出独立向上的发展行情。有人提出目前中国已经参与全球化,中美结构互补格局能够构建完整的经济循环结构,要维持好这种发展格局。这在当前的形势来说,应该是不切实际的想法。美国走进危机已经彻底破坏了这个结构,这也是中国危机加剧的根源,中国要独立提前走出危机,就必须放弃这个结构依赖。

具体到反危机的具体举措方面,有些具体的措施的理论思考还有待深入。比如政府挽救经济资金的筹措安排问题,这是很关键的。

这次世界经济危机发展到如今的地步,一直就是资金流动性的问题。虚拟经济的流动性链条的劣质化,萎缩直至破产,一直在深化,在扩展,在反复波段性推进中。经过一轮的虚拟经济的的危机运作,实体经济也全面陷进危机的恶性循环中。而各国政府面对不断恶化的巨额的坏账黑洞、恶劣的资产负债表,以传统的经济思维始终处于措手无策之中。核心的问题是,该投入多少钱,往哪里投钱,钱的出处何在,一切都还处于混沌之中。中国经济也进入危机状态中,问题的解决面对的也是同样的问题。不要以为中国的状况目前比大多数国家好很多,中国有钱可以应对当前的危机。信心是要保持,但是问题也要充分估计。西方的第一轮金融危机的破坏力已经呈现,中国因为有好底子和及时的对策,没有被深度推入产能的急剧萎缩泥潭中,但是并不是没有受到影响,产能的相应萎缩也已经显现,相应的,中国只是比西方发达国家慢了半拍而已。目前第二轮金融危机的爆发,西方市场的进一步萎缩,产能的进一步萎缩,即将出现的全面大萧条格局对于中国还没有调整的发展结构来说,打击绝对小不了。好在中国的投入都有正面的效应,而不像西方大部分投向虚拟经济般打了水漂。相应的刺激效果的显现,有可能帮助中国撑过第二轮的金融危机的深入的打击。但是相应的,中国经过第二轮的打击之后,也就是下半年,如果没有根本措施的配合,中国的产能的萎缩也将可能形成自身的金融坏账的急剧放大,进入深度危机的恶性循环之中,如果年底与西方的深度危机的重合,中国经济也将全面进入萧条。这个结局的避免,必须在上半年及时推动发展结构的调整措施,让中国经济系统相对独立于西方发达国家体系。也就是内需不是靠一时的推动就能够应付当前的经济危机的,必须是整个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以持续的不断加大的内需扩张来构建完善的中国经济大循环系统,以能够常年持续的正常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循环才可能走出需要若干年进程的全球经济大危机。之前的文章已经说过,根本措施的出台是一切良好愿望的构想的基础,政府如果没有果断和到位的的得力措施,那么结局只能是尾随其他国家逐步滑向危机的深渊。估计西方第二轮危机的深入爆发会在年中,美国的估计年内会有100家银行倒闭,如果以经济危机的急速推演来看,超过1000家也是可能的。中国必须在之前实现相应的内需替代,而要相应的内需替代的可持续,发展结构调整必须争取在第三季度见效。那么留给我们政府准备和推动相关的改革的时间也就只有半年不到。在危机进程中,越早打断危机的进程越好,这是很浅显的道理。

要打断危机的进程,对于整个经济系统来说,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吗?很简单的一个,钱从哪来?在危机刚爆发的前阶段,经济规模的超量,特别是虚拟经济的超量,其流动性需要是多大的规模,以现有的经济理论而言,根本没得救。没那么多钱。随着危机的深入,经济规模逐步萎缩,当虚拟经济基本破产消亡,当实体经济产能基本消失,各国赤字连天高,又靠什么来挽救?不突破目前的传统经济学范畴,思路根本无从打开。我们从目前西方挽救经济的措施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对银行系统的坏账大量的剥离,最后70%以上基本将在政府手中自然消化,这好像没有影响整体经济的运作吧?已有很多现成的经验了。中国对于四大国有银行坏账的消化也是这种道理。这动不动几千亿的账目,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加起来有上万亿就这么消化了?这从经济学理论上如何来解释?其实这与本人提出的货币资本补偿是一个道理的,无非一个是事前见机提前量安排,一个事后危机化解处理而已。都是根据资本负债表平衡需要进行的资本账目的调整而已。由于总体资本负载负债平衡有利于总体经济的循环运作,由铸币权天赋的总量调节功能进行必要的干预,适当的量的冲销和补充以实现平衡只会对经济有好处。这应该是现代经济宏观调控的天机窍门所在,也是应对现代经济危机的根本窍门所在。

其实之中的道理,从经济的泡沫效应分析原理来看,无非是经济的总体泡沫的分配在账簿上的调整而已,只要不打破整个经济循环运作的系统均衡,不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实际,进行总体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处理也是比较灵活的。经济的泡沫效应在经济系统中的各个环节的分配从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出现种种失衡的危机是会很经常的,种种泡沫产生和消亡也是很自然的,经济系统自然的产生和消亡和铸币权人为的的产生和消亡处理都只是账簿的调整,都是经济系统承认和接纳的。

不用辩解说什么政府接手是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并不是启用铸币权。那是政府的无知。政府手中的账目的自然消亡是政府该承担的?巨量的资本消亡转化成政府的赤字,由整个经济系统重新承担,那才叫正常?政府的赤字最后通过税收由经济的泡沫效应再转化消化掉。政府的赤字原理上又是占用民间资本构成。这看似根据天赋自然原则来进行的。但是却没有看到,这其中的资本消亡和资本由泡沫效应诞生的原理。只要真正懂得经济发展的本质,对于资本的诞生和消亡有所了解,可以更直接的进行干预,这对于反危机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一原理的启用,打断危机的进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现有的经济系统能够干预经济的只有可怜的财政和货币力量,财政顶多占实体经济总值的三分之一,加上赤字理论顶多就是一半;货币政策由于货币的乘数效应,能够最大程度启用的往往也是实体经济的几分之一的分量,而要干预的是超过实体经济若干倍的流动性,杠杆作用再大,也想象不出蚂蚁撬动地球的支点在哪里。何况实体经济中的每一部分资金都有自身的用途,能够启用的更是少的可怜,况且资金占用,都有一种挤出效应。

其实危机的根源往往并不是有多么了不起,但是现实经济系统的力量调剂往往鞭长莫及,而且力量的调整时滞又长,往往小毛病拖成了大危机。要打断危机的进程,往往力量并不需要很大,有时挽救的力量根本不会对经济系统造成冲击,关键是账簿冲销或资本补偿要处理在要害上。比如中国当前的危机本质上是内需严重不足,发展结构的调整是根本的,但是结构调整见效之前打断危机的进程就必须进行临时的扩大内需的干预,最佳途径莫过于货币资本补偿。比如外贸出口份额萎缩部分的大致比重的货币资本补偿发放给最终消费者,按月发放,可能只要三几个月,每月大致就只需要出口额8000亿元中萎缩减少的部分,比如一月份萎缩了15%,大致1200亿,以货币乘数3.5算,大致需要340亿,2月份进行发放。340亿相对于2008年资本消亡的20多万亿来说,简直就是毛发比重,还怕对经济造成冲击?即使2月份再萎缩到20%,扩大到460亿元,3月份再萎缩到25%,扩大到570亿元,总量也才1370亿元,还是不足为虑的。关键没有相关的安排,我国经济的萎缩就不是几百亿上千亿的事情了,一旦超过一定的量,深度的危机影响一系列恶劣的后果就出现了。当然中国经济萎缩不只是外贸部分造成的,2008年的资本消亡导致流动性严重不足才是主要的,现在的流动性放宽一时也很难补充到位,补偿比重上成倍扩大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之前推算提出2万亿的安排并没有夸张。中央春节发放90多亿的补贴是正确的,不知随后的的安排是否有考虑。

20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