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中重工牵美国悍马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中国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昨日证实,双方已就腾中重工收购通用汽车旗下品牌悍马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腾中重工昨日发布消息称,收购悍马的交易将于今年第三季度末完成交割,但尚需要等待惯例性的交割条款的达成以及监管机构的批准。

      一家以制造特种车辆、路桥构建见长的中国民营企业要收购在世界越野车界享有赫赫名声的顶级品牌成为昨天财经类媒体中最热的新闻。

      有分析认为,四川腾中重工若能成功收购通用汽车旗下的悍马品牌,将使国内高端越野车的生产制造水平大上一个台阶。但是,结合汽车业的现实与国内此前的类似案例,笔者对此的看法并不这么乐观。

      媒体报道显示,如果腾中重工收购悍马成功,短期内将继续悍马车型在美国当地生产,以保住3000多名悍马员工的饭碗。对于汽车工业而言,本地化生产意味着原材料本地化、制造工艺本地化、技术工人本地化,这些要素是决定产品性能和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换言之,悍马的生产不进入中国,先进的制造技术就很难随股东的转移而转移。

      假设腾中重工在几年后能实现悍马汽车在中国的落地生产,是否就能提升国内越野汽车制造能力呢?也未必尽然。

      不妨分析已成历史的案例。北京汽车早在1985年就与美国汽车公司(后被克莱斯勒收购)合资生产当时世界先进的Jeep切诺基车型。Jeep品牌在越野车领域的名声远超悍马,产品线也比悍马更宽泛。

      但是在北京曲折生产近20年后,Jeep品牌最终还是放弃了在中国的生产,返回了美国老家。而在国内,北汽甚至没能留下像样的后继民用版车型,倒是靠仿制丰田起家的民企长城汽车,坐上了民用越野SUV老大的交椅。

      可见即便腾中能把悍马“牵”到四川生产,先进的制造技术与公司管理理念也并不必然随之落地。况且国内高端越野车生产制造水平能否得到提高,引进生产技术只是一个方面,决定技术能否可持续发展的研发能力能否同步掌握,才是更为关键的话题,而从现在看到的报道分析,腾中还没有就研发能力的引入作更多说明。

      现在能看到的好处是腾中收购悍马带来的品牌升值。

      收购消息出来后,笔者的同事欲上腾中重工官方网站搜索报道素材,不料竟然遭遇网络塞车;用google搜索“Tengzhong”(腾中的汉语拼音)一词,结果已经有六万五千篇,且几乎所有搜索结果都指向腾中重工收购悍马一事;而在著名的维基百科上搜索到的四川腾中重工词条,其注解目前也只有腾中欲收购悍马一项。

      显然,腾中收购悍马一案,为其赚足了眼球,原本一个在成都发奋却鲜为外人所知的民营重型工业设备生产企业,一夜之间成了全球媒体和网民追逐的对象,悍马的缰绳还未握到手,“伯乐”的声名就已远播了,在企业知名度培育方面,腾中买悍马,赚了个满分。

  自08年下半年以来,经常有国企业进驻海外市场,笔者认为:钱多未必买得到,买下未必管得住,管住未必能盈利。

  我觉得我们要走出去,但是走出去首先要明确目的。一般来说有四种。一种是,避开别人的壁垒,第二是开拓市场,第三是获取重要的战略资源,第四是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并购的目的一定要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联系,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有帮助,或者能够扩大行业规模和产品品种,"不是什么便宜就去抢购什么"。并购必须知己知彼,必须彻底了解对方的情况,特别是了解所在国家的法律、文化等,才能够成功。"在并购以后,你要能够'买得来,管得住,推得出'。

  我们要拿出战略和战术上都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应对相关的审查过程。我坚信,只要中国企业能够以正确的方法来应对,就一定会在今后取得更多的成功。"

  一定要警惕海外并购五大陷阱:

  技术陷阱--"慧眼"方能识真金 海外并购被中国企业看成是获取核心技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但是,表面诱人的"技术蛋糕",里面可能暗藏玄机,比如TCL收购汤姆逊,最终却发现其背投电视技术已经过时。

  资产陷阱--撇去"水分"再称重 "没有卖错的,只有错买的"。海外并购所付出的代价,是否一定会和并购所产生的价值匹配呢?

  金融危机下,对被收购企业的金融资产和债务的估值存在更大难度和风险。同时还要考虑海外并购的隐性成本,收购后的整合成本有时会比收购时的价格更贵。这些问题在并购前都要考虑清楚。

  劳工陷阱--不同国情的附加成本 在西方发达国家,工会作为代表员工的组织,政治影响非常强大。并购谈判中,每每中国企业都觉得自己已经是"仁至义尽"了,对方却还在"得寸进尺",这让中国企业在郁闷之余又无可奈何。上汽收购双龙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税收、环保、公关--细节里有魔鬼 并购活动中的税收、环保和公关问题,看似细小,但一旦这些环节出现纰漏,也很可能导致并购出现反转。

  中国国内的并购通常不考虑税务结构问题,而在海外并购中,由于税收制度不同,税务问题就相对复杂。在选择节税方案的时候,中国企业必须了解历史遗留问题以及获取政府的态度。

  反垄断与国家经济安全--恐惧中学会美化 目前,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时,标的企业所在国为了保护本国企业核心技术,总会以各种理由加以阻挠。其中,国家经济安全和反垄断往往成为其主要借口,比如中海油收购优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