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斓秋色中,眺望阿卡迪亚国家公园的高山湖泊
前年9月份去美国最东北角的做新英格兰地区,可惜稍微早了一点,据美国人说,到新英格兰看红叶,10月份下旬是最好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满山的加拿大红枫树全部透红,其他的树叶则是金黄色的,那种感觉,真是可以称之为“层林尽染”。年轻的时候到北京郊区的香山看红叶,已经觉得简直壮观得不得了了。1980年代初来美国时,和朋友一起驾车走过新英格兰地区的几个州,诸如罗德岛州、麻塞诸赛州、康涅狄格州、新罕普什尔州和佛蒙特州灯地,那红叶的气势,简直难以想象的壮丽。开几天的车都是满山红叶,那种红色的森林,有点无可比拟的壮阔感。知道这点,再见一点点红叶,绝对不敢乱形容“层林尽染”了。美国东北部的秋天,游客多,绝大多数是来看这红叶的。秋天的新英格兰,无论早一点或者晚一点,枫树都是红的,不同的是9月底只有枫树开始红,而10月份,有些树就开始转黄了,整个是热腾腾的暖色调,更加壮观而已。
国内好多朋友以为美国国内走动很方便。20年前我刚刚来的时候也是这个感觉,这里到处是机场,坐飞机好像坐公共汽车一样方便。其实,大城市之间是如此,小地方可就没有这般方便。
缅因州在美国的地理位置,有点像中国的黑龙江省。当地人自豪地称为“美国第一道曙光升起的地方”,和洛杉矶正好处在东北和西南的对角线上,几乎是美国境内直线距离最远的地方了。缅因州在美国的东北部,此行的终点——阿卡迪亚国家公园又在缅因州的东北部,简直成了东北的“平方”了。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后,决定不是直接飞到离国家公园最近的班戈市,而是飞到波特兰,然后租车开去,虽然来回路程400多英里,但时间上却要上算些,看到的东西也多些。
既然要去,就得先定机票,还真没想到如此不方便——从洛杉矶竟没有一班飞机直飞去缅因的,起码要转两趟机。因为日程有些紧,为了能多呆一天,只得利用晚上时间飞,于是就要转三趟机:从洛杉矶坐通宵航班,晚上10点从洛杉矶国际机场飞佛罗里达的奥兰多,转机等一个小时,再飞首都华盛顿,再等一个小时,再飞波特兰(这是缅因最大的城市波特兰,而不是西海岸俄勒岗州的那个比较有名的波特兰,美国人在起名字方面看来创意还少了些,随手将欧洲母国的地名拿来就用,所以同名重姓的地名、街名不计其数)。在路上整整折腾了11个小时,算起来,都够飞回亚洲的了,其实还没有出美国。原来美国国内的交通也有这么不方便的地方,倒是有点出乎意料。路程这么周折,机票也便宜不了,比上次飞巴黎的机票贵上将近三分之一,虽然航程少了将近三分之一。
到达波特兰,已经是次日的中午了,疲惫不堪,目的是要去缅因州的阿卡迪亚国家公园,因此还得租车开300公里,虽然有美国东部最大的95号国道的顺畅,但是到了班戈,还是累坏了。我长期住在加利福尼亚,好像觉得那里才是美国的中心,就好像纽约人,以为纽约是美国的中心一样,到了那里,自然有种到了天涯海角的感觉。
站在阿卡迪亚的巴尔港的海滨,望着波澜壮阔的大西洋,想想实在是走到美国最东部的尽头了。在波特兰的那座“第一灯塔”( Head Lighthouse)突出海滨的礁石上,体会到那里是美国本土和欧洲最近的点,实在是天涯海角的感觉。不过想想,再往北,还有加拿大的魁北克,还有新施科舍的哈利法斯特,人家才是天涯海角呢,好像我们到了大连,觉得就到头了,但是外面还有韩国、还有日本,还有俄罗斯的勘察加半岛,那才是最东,这样想想,就不会有古人那种常常冒出来的去国离乡的怅然。苏武牧羊,在贝加尔湖地区,现在看看,不就是俄罗斯里面的一个大湖泊旁边吗?古人在海南岛的三亚写上天涯海角几个大字,其实从那里往南走,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都不是尽头,下面还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呢!交通方便了,这种走到头的感觉就越来越淡漠了。
我几年前去过比缅因州更北、更东的加拿大的魁北克,时值寒冬。站在那个黑色的花岗岩山崖的酒店平台上,浩浩荡荡的圣劳伦斯河就在眼皮底下慢慢地、几乎是凝固一样地流向大西洋。天是铅灰色的、云层很低,风大得几乎站不住脚。酒店挂着的一面加拿大、一面魁北克省的旗帜在冰冷的风中猎猎作响,那种感觉真是凄凉和肃然,那不就是“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的感觉吗?那不就会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感伤吗?现在时代不同了,就是走到美国号称“第一缕阳光照射到的地方”的阿卡迪亚,也再不会有那种感伤了。
1886年的圣诞之夜,已经有人到访过这里。阴霾中的缅因海岸,冷峻寂寥
缅因州是美国东北部面积第二大的州,86542平方公里,在美国50个州里排到39位,不算大,但是人口才120万左右,按照面积和人口均比,这里真是很空旷,与它南面的13个州相比,它加入美国比较晚。美国独立战争是1776年结束的,当年立国,定都费城,而缅因州到1820年才加入合众国。当然,与西部各州相比,则还是早得多。缅因好像没有什么出名的城市,可以说,整个州就没有一个大城市。诸如州府奥古斯塔(Augusta)、欧本(Auburn)、班戈 (Bangor)、巴尔港 (Bar Harbor)、肯尼邦克港(Kennebunkport)、路易斯顿(Lewiston)、老兰花海滩 (Old Orchard Beach)、缅因大学所在的欧洛诺 (Orono) 、波特兰 (Portland)和它南面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城市南波特兰 (South Portland)等等,在美国基本知道的、去过的人都不多,波特兰是最大的城市了,也就区区10来万人,在中国就算一个小城镇了。不过缅因州的生活素质可是高,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庞大的工业,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娱乐,完全依靠自然型的旅游、林业、渔业,还有高科技来支持,90%以上的居民都是白人,这和其他美国大城市各色人种混杂的情况截然不同。因此,好多名人贵人都在这里有自己的家居。好像前些时候官司缠身的美国家政女皇玛沙.斯图尔特(Martha Stewart)、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美国鼎鼎有名的写实主义画家安德鲁.魏斯(Andrew Wyeth,有些翻译为“怀斯”)都在这里有自己的住宅。退隐到缅因,潜心写作或者画画,是我在缅因州走动时经常有的一种冲动,因为这里实在太像个世外桃源了。
小城市其实最适应居住,这是我这些年走了好多地方的一个心得。年轻的时候眼睛中只有大城市,做梦都希望在大城市工作、居住,后来才逐渐认识到:中等城市、小城市才最舒适,大都会绝对没有这等品质的。缅因整个州就是一堆小城市,走到那里,你都想呆下去,那种逃脱大都会的喧嚣,走进自然、融入自然的感觉非常强烈。去年在温哥华郊外看了几个森林里面的新开发区,已经有很有感觉;这次去缅因,走了几个小城市,走了阿卡迪亚国家公园区,这感觉更加强烈了。
在美国,大凡这种自然条件非常优异,而人口又不多的州,总是出人才的。缅因州名人不少,好像著名的社会改革家多罗西.迪克斯(Dorothea Dix), 电影导演约翰.福特(John Ford),还有在风靡全美国的恐怖、悬念小说家斯提芬.金(Stephen King),诗人朗菲罗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和米莱(Edna St. Vincent Millay),美国家政“女皇” 玛沙.斯图尔特,还有上面提到的大画家安德鲁.魏斯(Andrew Wyeth)都住在这里。
我对阿卡迪亚的了解,还是从谈论玛沙.斯图尔特那里开始的。
不不久前我曾经在广州附近的佛山开了一个有关古建筑保护的座谈会,举办单位请我主持,请了好多国内知名人士参加,考古、文物、古建筑专家来了好几个,国家文物局前局长和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和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会主任张永年、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藏学专家索文清、中国文物研究所总工程师傅清远等四位专家出席,还有文化界的名人洪晃、沈宏菲等,济济一堂,谈古建筑的保护,房地产开发和传统维护结合的问题,很有意义的一次活动。我们下午在佛山宾馆开会,媒体来了好多,大家都很投入讨论。当时,洪晃的时间非常紧张,因为她从北京刚刚飞到广州,吃了个午饭,饭后接受广东各个媒体的采访,座谈会正式开场就亮了个相、说了自己对保护古建筑的一点感想,就要走人。作为主持人,我问她干吗这么着急,她说要去上海见玛沙.斯图尔特女士。我说为什么玛沙不能够在国内呆长一点时间呢?她说玛沙拿到的中国入境签证就给她停几天而已。
这个玛沙在美国算是顶级的家政专家,号称“家政女皇”,前几年因为股票内部操作而触犯了美国法律,被判入狱和罚款。最近出来了,重整旗鼓,收拾自己过百亿美元的家政媒体帝国。因为在中国有业务,必须来上海,她去中国领事馆申请签证,因为有入狱记录,领事馆限制她入境时间,好像只给她一个礼拜来华签证。洪晃原来是约了她有很多的时间谈工作的,这一下时间就紧迫了。因此她不得不在佛山见了媒体就飞上海。
玛沙这件事情其实牵涉金额不大,但因为她是美国曝光率很高的公众人物,影响可就是世界性的了。我记得她出事是在2004年,因为股票内部交易,被纽约法院判有罪,5年监禁、罚款25万美元。对好多美国人来说,这简直有点匪夷所思:这个仪态大方得体的女人,身价可是以亿万美元计算的,为了区区50万的股票,居然触犯刑法,虽然现在出来了,但留下磨不去的污点,真是不值得。她就住在阿卡迪亚巴尔港的豪宅里,我是从《纽约时报》的关于玛沙官司的新闻中看到这个地方的名字的。查查,居然是美国东部第一个国家公园,玛沙整天给人讲家居环境,自己住的地方,绝对不会马虎。从此对巴尔港就有了印象。
知道缅因州的阿卡迪亚国家公园(Acadia National Park)的国人恐怕不多。我曾经问过好几位在美国住了多年的华人朋友,大部分没有听说过这个地方。但在美国本土人士中,阿卡迪亚绝对是个热门景点,夏天海风习习,是避暑消夏胜地;秋天自不必说,“层林尽染,漫山红遍”美不胜收;春天有满山满谷的野花缤纷,冬天银装素裹正是文学家、艺术家闭门创作的上佳地点。
美国国家公园一般都面积庞大,比如黄石公园,几乎占了一个省那么的面积。阿卡迪亚仅仅是一个岛屿,是美国面积最小的国家公园之一,然而到访人数却是名列前茅的。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根据2004年休闲娱乐旅游者人数评比,将阿卡迪亚国家公园列为十大最受欢迎的美国国家公园之一。据说按照平方公里访问的人数来排,阿卡迪亚在美国国家公园中名列第一。不过在那里走走,倒是很少见到亚洲人,都是白人为主。现在纽约有些华人的旅行社开始注意开发这个景点,有些去新英格兰旅游的团队,也把阿卡迪亚包括进去了。阿卡迪亚位于缅因州海外的一个叫做“荒凉岛”的不大的岛屿上,周围是大西洋,岛上是茂密得难以相信的大森林,还有清澈的林中湖泊,岛中部有高山,海滨有陡峭的岩壁,也有旖旎的沙滩,海岸线斗折蛇行,形成好多峡湾。这个岛屿,集各种地貌于一身,游览一圈,从森林到沙滩,从汹涌澎湃的礁石到静谧的林中空地和湖泊,样样都经历到了,实在是少见的丰富。
缅因州波特兰市郊外的“第一灯塔”。这里是美国本土距离欧洲大陆最近的地方
我是一清早就从班戈开车去阿卡迪亚的。那里是很安静的乡村地区,没有高速公路,但普通公路的质量也很好,并且车辆很少。浓雾之中,一栋栋精致的典型新英格兰风格的独立洋房星星点点地闪现在路旁的绿树丛中。在美国,越是到乡村,生活水平越高,全国真正的农业人口才几百万人,平均每个农户拥有400英亩的土地,不但没有城乡差别,甚至有点倒挂的情况:农村人口的收入、生活品质都比大城市高。走了大概一个小时,就来到连接大陆和阿卡迪亚所在的“荒凉岛”的那个峡口,只见一条堤坝,开过去就进了阿卡迪亚了。据说原来需要渡船的,至于这堤坝是什么时候建好的,我倒忘记问问了。
开车上了阿卡迪亚这个岛屿,有两条在树林中的公路,一条通往国家公园管理区,另外一条沿着海滨,到岛上的唯一市镇巴尔港。我先到国家公园管理处,那里有个小型的展览厅和资讯中心,展出了这个公园的历史、植物种类、动物种类。还有整个岛屿-国家公园的沙盘模型。一目了然。
我先将车停在公园管理处前面的停车场,开始沿着森林里的小径走进国家公园。蜿蜒的小径两旁,森林极为茂密,有些地方简直是不见天日。秋天的阳光透过红的、黄的叶子照射下来,灿烂得令人有点头晕目眩。这里的加拿大红枫非常漂亮,和香山看见的不同,其实香山的红叶不是枫树,是一种叫做黄栌的树种,叶子是半圆形的,而加拿大红枫则是巴掌的形状,色彩特别的红。山林里面常见到波光潋灔的小池塘,还有很大的山间湖泊。登上山间的制高点,突然看见森林外面的大海,曲折的海岸,浪花飞溅的海岬,那种壮观,难以形容。
说是一个岛,但如果靠步行,一天是走不完的。于是下了山,还是开车上路吧。
开车进岛,在路边就看见一个很大的湖泊,碧水蓝天,水清澈见底,我查查旅游手册,居然并无特别介绍。这么漂亮的一个湖泊,那水的质量,那周边的环境,超过我们杭州西湖不知多少。不过在这里太多了,因此也没有人特别注意。
开车进入公园,顺着海滨走,几分钟就来到“佛列其曼海湾”(Freachman Bay)。从这里可以眺望辽阔的大西洋,和一个个好像浮在水面上的色彩斑斓的小岛。沿海滨开车,一边是森森的大树林,另外一边是辽阔的大西洋,那种无边无际的壮丽,印象深刻。
阿卡迪亚是个岩石岛屿,只有一个地方有沙滩,这个沙滩没有特别起的名字,就叫“沙滩”(sand beach)。这是岛上唯一的沙滩,不太大,两边被粉红色的岩石包围住,海浪由远及近,一阵阵拍岸而来,涛声震耳,气势惊人。“沙滩”旁边的近乎粉红色的岩石极为陡峭,有些岩洞在海浪拍击下,发出巨大的回声,是一种特殊的景观。其中一个叫做“雷声洞穴”的岩洞,英文就叫做“thunder hole”,位于悬崖之下。涨潮时,海水打进洞里,不断地涌动,发出巨大的共鸣声,因而得名。
我站在陡峭的礁岩顶上,听着这震耳欲聋的海浪巨响,突然想起苏东坡的《石钟山记》: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款坎镗(革答)之声,与向噌者相应,如乐作焉。”苏东坡说的是江水冲击岩洞发出的声音,这里可是大西洋波涛冲击300多米高的岩洞发出的巨响,如果苏公有机会到这里听听,不知道该会写出怎样流传百世的佳句了。
除了壮丽而丰富的自然风光以外,阿卡迪亚真正的故事,是人的故事。是那些在阿卡迪亚尚未成为国家公园以前,努力不懈的保护这里自然环境的普通缅因人,普通美国人的故事。一百多年内,无计其数的义务人员来这里工作,修通道路,搭建桥梁,阻止滥砍滥伐林木,到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建立国家公园的时候,阿卡迪亚基本已经是现在这个样子了。这种公民意识太伟大了。
阿卡迪亚是非盈利的公园区,不收门票,园内设施大多是免费的,即使有些地方收费(例如停车费),也极为低廉。国家公园园区内的停车费是10美元,可以停一个星期!好多年轻人就把车停在停车场,带着帐篷进入森林露营。这些费用,由美国联邦的国家公园管理局拨一部分资金,其余部分则是由美国人捐献的。那些出钱出力以延续阿卡迪亚传统的人是这样的坚持不懈,使得这个公园有今日的灿烂。使得阿卡迪亚的管理处长谢里登‧史帝尔可以自豪地说:“这座公园是公民参与的典范。”。
在公园管理处看到一些资料:每年大约有3500位不支薪的义工,总共付出4万小时服务,来这里帮忙保养、维修、管理和服务工作。此外还有一个非营利组织叫做“阿卡迪亚之友”,从全国募捐,给公园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持。“这是国家公园慈善事业的起始点。”史帝尔说。“要不是这些慈善捐献,可能就不会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阿卡迪亚。”
说起来,到国家公园当义工,在美国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了。年轻学生相当踊跃自不必说,退休老人也是一支生力军。上次到黄石公园游览时,见到几乎所有礼品店,书店,快餐店的工作人员都挂着个小小的义工徽章,一问起来,有从华盛顿来的,有从西雅图来的,几乎全美各地的人都有。有些退休老人更是成群结队,定好计划,一年去一个国家公园当义工。公园只提供廉价住宿,不付工资。一个月放两天假,老人们邀约着一起去游公园。既为社会作了贡献,又能结伴徜徉于山水之中,也是一乐。
虽然现代交通发达、通讯发达,但是来到缅因这样的地方,还是会有天涯海角的感受的。不是荒凉、不是恐惧,而是对大自然的动撼。我虽然长期是在大城市里工作和生活的人,但是对于这样的感受还是很向往的,总希望有些机会能够离开人烟稠密的城市,到天涯海角体会到天人合一的动撼。
2009年10月12日,于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