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以科学为依据的创新的全球典范:清华科技园


                                    雷家骕(已刊发于《中国青年科技杂志》2008年某期)        

一、以科学为依据的技术创新才有长足之路

技术创新有以试试碰碰的经验为依据的,也有以R&D的科学知识为依据的。尽管一个经济中R&D投入的增加与创新流量的扩大、以至经济增长之间并无简单的线性关系,但以R&D揭示的科学原理为依据的技术创新在其中起着较大的作用。尽管在某一技术领域的发展初期,技术创新可能主要是以经验为依据的;但在该领域的快速发展阶段,创新则必须以R&D概括的科学原理为依据。如果说在工业经济形态中,技术创新有时还是以“试试碰碰”的经验为基础的,则在知识经济中,长足生命力的技术创新必须是以科学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的创新性进展为基础的。

上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关于英国的考察曾给出了“一国的技术创新不以R&D归纳的科学原理为依据而衰落的典型例子”。英国经济学家D.S.L.卡德韦尔认为,一战后,英国在世界科技、经济各方面领先地位的衰落,主要是由于英国当时的技术创新多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而不是以科学为依据的。另一位英国经济学家内森·罗森堡则指出,英国早期的领导地位,全凭它在纺织、冶金、酿造等行业的技术创新。而这些行业的创新与发展,多是以修修补补的经验而非科学为依据的。

尽管以经验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会使一国的经济发展持续一定时期,但若不以R&D支撑的基础科学的进展予以充实,则创新本身和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终究不会持久很长时间。人们常常说日本是靠20世纪中期引进国外技术获得高速增长的,但不要忘记,日本引进的恰恰是美国等以高密集的R&D支撑的最新科学进展和技术知识,引进后又与本国的基础性R&D活动紧密结合,其后才可能进行再创新。

“长足生命力的技术创新必须是以科学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的创新性进展为基础的”,从微观上看,技术创新是从从新思想的产生、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到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从宏观上看,技术创新是从科学研究、狭义技术创新到技术扩散的过程。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选择了美国七个产业,即制药、信息、化学、电子、仪器、机械和冶金等进行调查,研究了科学研究与工业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了最新的科学研究对新产品和新工艺开发的影响(即有多少新产品、新工艺是以最近的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与首次商业化应用之间的时间差。其后他发表了“关于科学研究与工业技术创新之关系”的论文。他的研究发现,科学研究对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都产生了实质性贡献。其中在制药、信息处理、仪器和化学等产业,科学研究对产品创新的直接影响超过了20%;在信息处理、冶金和仪器等产业,科学研究对工艺创新的直接影响超过了20%。1975-1985年间,在制药产业,科学研究对产品创新的直接影响达到了44%,对工艺创新的直接影响达到了37%。

二、“以科学为依据的技术创新”是清华科技园的优势所在

    我国大学科技园萌芽于上世纪80年代末。目前全国已建成和在建国家大学科技园40多个,依托高校104所,吸引社会资本300多亿元,进驻各类研发机构1300多家,入驻企业近6000家,累计转化科技成果近2000项,获国家专利近2000项,开发新产品4000多项,创造了10万个就业岗位。大学科技园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的重要创新源泉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学科技园能有如此巨大的发展,“以科学为依据的技术创新”是其立身之本、生命之根、优势所在。清华大学科技园就是这方面的典例。十多年来,清华科技园的建设者们启迪控股公司董事长梅萌等,为建设清华科技园,矢志奋斗了整整13年。在机制建设上,他们靠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对天时地利人和的精确把握,完成了园区空间建设的聚集,实现了各种社会和市场资源的聚焦。为什么十多年间清华科技园取得了如此长足的发展?我以为,除了他们建成了国内一流的大学科技园机制之外,再一个就是他们推动的一个个技术创新都是“以科学为依据的”,而不是靠经验试试碰碰的。这就是他们相对于一般地方科技园的独到优势,也是地方科技园望尘莫及的。

在中国高校之林,清华大学是科研大户,有大量科技成果等待转化。入住科技园的不少企业背靠清华大学这棵科技大树,转化了大学的科技成果,同时也使企业得以快速成长。

Google在中国搬了5次家,三次发生在清华科技园,越搬越大。李开复说,“主要看中了这里的研发人才。”我以为,李开复及此前入住的微软、Sun中国工程研究中心、Schlumberger、P&G、NEC研究院等跨国公司,他们岂止仅仅看到的是人才,其实他更看重源自清华大学及周边院校优秀人才带来的清新的科技知识。

清华科技园有数个世界“第一”与“之最”:入园企业展讯通讯公司研发出世界上第一个SCDMA芯片(2004);入园企业“同方威视”集装箱检查系统取得全球第一的市场份额(2003);世界上最大的在线游戏公司联众公司年入园(2003);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中文扫描识别系统(TH-OCR)的清华紫光文通公司入园(2001);入园企业清华五行公司研发出世界上第一个中文过滤软件---五行卫士(1999年)。中国第一个纳米骨项目入清华科技园孵化(2004);清华科技园投资的中国第一个商业化超导公司英纳超导公司拉出中国最长的商用超导线(2003);入园企业科泰世纪公司开发出中国第一个商业化微操作系统(2003);入园企业清华同方光盘公司推出中国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第一部大型、动态专业教育知识资源仓库 “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仓库”(CFED)(2001);中国第一个产业化的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生产企业同方威视公司在清华科技园成立(2000);入园企业清华同方推出国内第一个宽带网CAS有条件接收系统(2000);入园企业清华紫光推出中国大陆第一台自有品牌数码相机(2000) ;入园企业清华紫光推出中国大陆第一个自有品牌的扫描仪;中国影响最大的学生创业企业视美乐公司在清华创业园诞生(1999);中国第一个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电子杂志社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清华科技园成立(1998)……

入园企业芯技佳易微电子公司已成为中国存储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领导型企业,自主研发了0.18工艺上世界最先进、中国第一颗静态存储器和世界上速度最快、功耗最低的存储器芯片,被公认为是科技园内自主研发、原创技术成果成就最高的企业。其开发的部分产品已经大规模生产,成功产业化,产品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数尽清华科技园一个个企业,我们不难看到,他们的创新都是“以当今人类发现的新知识、创造的新技术为依据”的。因此,清华科技园无疑是推动“以科学为依据的技术创新”的全球典范。我相信,依靠一流的园区机制,再加上“以科学为依据的技术创新”,清华科技园会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