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要当遗民陈寅恪不吃小米


        去还是留?对60年前的知识精英来说是一个问题。1946年7月,国共内战爆发,随之而至的第三次知识分子分化,迫使从政精英和学术精英在两党之间再作抉择。著名的近代史学家章立凡昨天做客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谈及了当时知识分子选择时的鲜为人知的细节:傅斯年去台有“遗民”心态,而陈寅恪选择离开是“吃不惯小米,离不开美国药”。

  七成院士选择留下来

  在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经过三次分化。前两轮的分化,分别是君宪主义与民族主义之争,和“问题”与“主义”的分流。抗战胜利国共内战爆发后,迫使从政精英和学术精英在两党之间再作抉择。第三次分化中追随国民党前往台湾的只占很少比例,多数人选择了合作或留在原地。

  章立凡介绍,当时蒋制订了一个抢救人员的名单,即四种人要抢运走。一种是各院校馆所行政负责人,第二种是因政治关系必离者,第三种是中央研究院院士,第四种是在学术上有贡献并自愿南来者。

  而在共产党方面,中共中央在1948年4月30日发布了《纪念五 一 劳 动 节 口号》。其中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 政 治 协 商 会议,讨论并实现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在后来争取民主人士方面,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据章立凡查阅的中央研究院的资料统计显示:大部分人没有去台湾,有一部分人是远去了美国。当时中央研究院81个院士里,留在内地的是60个,占院士总数的74%。另外,去台湾者9人,占院士总数的11.9%;去美国工作的12人,占院士总数的15%。

  研究条件是重要考量因素

  章立凡认为,在那一次的走与留的选择里,“每个人心态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关心到台之后,研究条件如何,也有学者是担心自己的书和资料带不带得走,到了新地方之后能不能从事研究、研究的条件怎么样,这些在当时,都是知识分子考量的因素”。

  “有些人到了台湾之后住在铁皮房子里,热得不得了,条件很简陋。这边有的人一听就说不去了,还是留在原来的地方吧,反正我就是一个做学问的。”

  国民党里原有的反蒋势力成立了民革,李济深另外也起了一个炉灶。还有一部分“党国的忠贞之士”因对前途完全失望,而选择了自杀,比如戴季陶、陈布雷。

  另外还有一批知识型的专家、管理人才,资源委员会的一批人,像翁文灏是先到国外,然后回来。

  胡适不是国民党,但也不相信共产党,他选择了赴美,此后对国民党一直持批评态度。吴国桢、雷震等去台后亦成为反对派,雷震在胡适支持下办《自由中国》,结果坐了十年牢。

  很多时候不得不跟着形势走

  事实上1946年7月之后形势比人强,很多时候不得不跟着形势走。章立凡演讲时称。

  谈到留下的原因,冯友兰说“我之所以在解放时没有走,主要是由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失望”。而章立凡认为“有可能是希望新政权能够接受他的理念”。

  但仍然有相当多的人还是对新政权寄予希望。“因为被国民党折腾烦了,他们认为国民党没有管理好中国,在他们的心态里,请一个公仆或者是佣人官家,管了多少年都管不好,是不是能换一个,或者换一个可能比较好。”在香港有几十位民主人士发了一封公开信,曾经讲过这么一番话,“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赶紧打完,老百姓好过日子。

  蒋介石“独裁无胆,民主无量”

  国民党为何失去政权?一个甲子之后,这个话题依然备受关注。

  在章立凡看来,国民党的失败“是二十世纪第一场以‘公理’开端的革命,最终循‘公例’(历史周期律)出局”。很重要的一点是蒋介石“独裁无胆,民主无量”,个人魅力不如毛泽东。相对于毛泽东风靡了整个重庆山城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而言,蒋介石则刻板得多,他是一个标准的军人。

  此外,国民党没有完成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很多做法不讲法,最后被历史淘汰了。

  “1949年以后,60年来的历史变迁,这些既有儒家传统的群而不党、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同时又接受了西方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西方文明理念的前辈都已经谢幕了,他们当时的这些理念也成为绝响。”章立凡在演讲最后用这样一句话来结束演讲,“科学发展观应该是不能屏蔽和歪曲历史。科学与民主是发展观的两个方面”。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