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8日,央视经济半小时节目播出,关于山西煤老板被整合的新闻。说山西省目前有国有、集体、股份制、也有私人开的各种矿井2598座。按照山西省统一部署的计划,到2010年,要砍掉60%,压缩到1000座,全部实现以综采为主的机械化开采,形成三个亿吨级、四个五千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2009年9月底,山西全省11个市的资源整合方案均已完成报批工作,96%的被兼并煤矿企业已按照批准的方案签订了重组整合协议,全部完成正式收购协议的签订工作,10月底基本完成主体企业到位和证照过户换发工作,到11月份全部完成验收工作。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资源整合,也可以说是全国最大规模的企业重组,在这次重组中,很多姓“民”的煤老板从此将永久性地退出这个舞台。
山西煤矿为何重组整合?
照当地官员的话说,这次由山西省统一部署的整合是出于:(1)提高安全生产率,不要带血的GDP!地方国有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是国有重点煤矿的3.8倍,乡镇小煤矿死亡率又是国有重点煤矿的11.3倍。山西2008年就有16起矿难,死亡532人。(2)清除官煤勾结的土壤与温床,大集团山西煤矿安全事故频发与官员腐败丛生,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大量小煤矿的管理制度与程序不完备,运行不规范,需要与地方官员发生私下交易。(3)减少资源浪费,国内平均回采率为30%,世界先进水平则是60%。乡镇小煤矿平均回采率仅仅为10%至15%。(4)有效杜绝税费流失,据煤炭和税务部门估计,近两年,山西煤炭实际产量在8亿吨,而每年的报表产量只有6.5亿吨,也就是说,每年有1.5亿吨左右是逃脱了税务监管,流失税费百亿元以上。(5)在煤炭产业深加工和资源转型方面,以国企为代表的大型煤矿也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资源枯竭以后出现的矿工、矿业、矿城和矿区的四矿问题。
由此我们看到山西这次煤炭资源整合似乎很有理由,但是我们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这些理由似是而非!
如此重组整合是否有效?
长期依赖煤炭的单一产业结构的山西在2009年上半年它成了全国唯一一个经济负增长的省份,所以山西就想调整产业结构,整合煤炭资源,改变困难局面,但问题是,这种资源重组整合真的有效吗?真的是条好的发展道路吗?
就目前一些可得的数据上看,似乎我们看到山西这次煤炭资源整合很有理由,但是我们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这些理由却又似是而非!我认为上述前四个问题并不是一个非通过在企业资产控股权上解决问题不可的难点,那都是可以通过合理规划、正确引导、经营管理创新、生产技术创新,来逐步改进发展的,关键在于怎样管理、监督和引导民营小煤矿的健康发展。总体上我认为,这些问题是民营企业发展初期的必经之路,我们不应该因噎废食,对他们大举封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倒退,而且未必能有效解决那四大问题,上述那些数字也未必能真正说明问题,例如关于回采率,一个明摆的事实就是回采率不仅取决于采煤技术,还取决于煤层结构,而小煤矿常常就是国家顾及不得投入开采的边边角角的煤层结构,他的回采率怎么会高得了。还例如,惩治官煤勾结的板子为什么要打在小煤矿的身上,就算小煤矿是官煤勾结的土壤温床,那他们也不是唯一的和最大的土壤温床,再说了,惩治腐败的种子不更重要吗?在资源领域‘审批经济’体制下,权力寻租行为就不会发生在大煤矿上吗?还有一个常见的事实是,国字号企业也常常犯事,而且一犯就是通天大事,三鹿牛奶就是一个例子。
如果前四个问题可以勉强对付公众话,那第五个问题就是牵强附会到家了,资源枯竭后的“四矿”问题仅仅依靠国字号就能解决吗?恐怕没人相信!
如此重组整合的副作用
2005年,山西对煤炭资源实行改革,“资源有偿,明晰产权”,吸引了很多外省的投资者进入,仅浙江在山西投资煤矿企业就超过450家,投资总额在500亿元以上,而今天不到四年时间又开始重新洗牌。而这种指定主体、规定方式、限制时间的重组整合表现了山西省言而无信,反复无常的行事方式,这样的政府行为与一个搜刮外省民脂民膏的“吸资陷阱”有什么区别?山西省的做法严重挫伤了外省投资者的信心,直接后果就是逼迫投资人撤资。
资源重组不等于国进民退
中国改革开方30年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离不开民营资本和民营企业,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今继续扶植发展发展民营企业,也是国家进一步改革,打破垄断,建立多元化社会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山西地方官员说:这次兼并重组是一个“政治任务”。地方官员的政治水平我们可以不置评价,但是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经济的做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倒退,实在不可取。
诚然就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小规模煤矿确有种种弊端,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想办法扶植让民营煤矿,让他们把规模做大呢?所以对此我最大的疑问是资源重组的最佳办法只能是“国进民退”吗?煤老板一定要姓“国”才能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减少腐败吗?放眼西方发达国家,答案是否定的。国家发改委曾经要求,到2010年全国只保留一万处小煤矿。这就意味着小煤窑体制终将结束。从这个意义上说,此轮兼并乃是国家大势所趋,但同时,在能源行业怎样兼顾扶植民营企业,充分发挥他们的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效率,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考量的沉重问题。在民营资本和民营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艰难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