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部分百姓常用药(官方叫基本药物)降价,保险资金入楼市,两则民生新闻民间关注度颇高。
自1997年开始,由发改委主导的常用药降价每年总会降上一两回,自本次正好降到第20次。由于年年遭遇医生处方不开降价药,药店零售不卖降价药,前19次降价相继上演“降价死”。旋即,药厂改包装换药名,继续挂羊头卖狗肉,百姓得口惠而难得实惠,甚至掏了更多冤枉钱。“降价死”及后续戏反复上演,反映出政府对常用药价监管失效。病根并非政府不作为,而是监管思路有待重新调整。
在首轮失败的医改之前,常用药因涉及基本民生实行政府强制价由政府。1990年代中期后逐步推进的“市场化医改”中,常用药价才改为政府指导价,政府虽划定了常用药品种的价格浮动区间,但对零售药店和医院的药价约束也由“硬”变“软”。这是常用药年年遭遇“降价死”的起点原因。
1990年代中后期的那轮价改几乎是全方位的,价改要深化法制束缚须打破。于是,颁行于1980年代的《价格法》相应“大修”,政府强制定价商品和服务的范围被大大压缩。常用药改由政府指导价的法理依据就缘自这一时代背景。
现如今,常用药降价作为新医改之“辅助动作”要收实效,继续采用政府指导价,发改委的价格监管处室哪能管得过来,从法制环节着手,恢复政府强制定价恐怕是提升监管效度的不二法门,换句话讲,该“开倒车”还得果断地开。
还有个辅助手段管叫市场竞争须充分,单从零售环节,笔者多年购药之直接对比,浙江零售药价比上海要平均便宜一成以上,原因就在零售环节竞争程度不同,譬如反映于浙江城乡每千人拥有药品零售网点的数量比后者要高出一截。所见,开放市场竞争也是破解“降价死”的有效手段。
今年春节后房价再度发高烧,眼下正面临价格拐点,欲购买首套自住房和购买二套改善性住房的百姓眼巴巴盼着拐点来临,政策面一有风吹草动即牵动购房者敏感神经。上周的消息是保险资金入楼市,法律障碍已破除。这则消息让百姓喜忧参半:一、银行早被地产商做了“人质”,投保人血汗钱被保险大鳄们投进黑乎乎的楼市之后,诸保险公司会否步银行后尘?二、保险资金入楼市意味着开发资金增容,会否拉动房价走低。
担忧是否成立,受限篇幅不作辨析。期盼房价随保险资金入市而走低多半会落空。保险资金入市后,地产行业平添竞争大鳄,却难以直接撼动高房价。此前除中国之外,保险资金入楼市是各国普遍现象,但很少有保险资金直接开发住宅楼盘的。保险资金普遍采用收购闹市及潜在闹市区块的商务楼盘,或待价而沽转手“倒卖”,或出租楼面收取长期而稳定的租金。作此选择由保险资金的性质所决定,因为保险资金系保险公司“自有资金”,兑现客户保费“细流水”,不必定期集中支付,而一般开发商大部分资金乃银行贷款,须定期偿还本息,所以,保险资金入楼市成本比一般开发商低,收购成熟商业区块内的商务楼盘追求稳健的投入回报是理性选择。
国外如是,国内会否出现特例----可能性极小。事实是,在本次“开闸”之前许多年里,国内保险大鳄们已上演了大量“曲线入楼市”之大戏,其操作思路均以收购而非开发为主。另外,信贷投放正在悄然转向,此时对保险资金“开闸”,多少带有“资金换仓”预防房价在年底震荡过大的未雨绸缪之意图。
常用药价须“强制” “险资”难撼高房价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