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家教育”现象剖析



      “在家教育”(Home schooling)对于大多数习惯了学校教育的人而言,是个比较激进的“名词”。但最近几年欧美一些国家接受“在家教育”的青少年日益增多,,并有越演越烈之势,中国也开始出现了个别“在家教育”的案例。在学校教育大搞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身心发展的今天,为什么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孩子离开学校的现象呢?本文就美国“在家教育”的发展和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对学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启示。

      一、“在家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在强迫教育及以前,“在家教育”是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但强迫教育普及之后,随着家庭社会功能的削弱,“在家教育”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个别在家教育者常常被视为“宗教激进份子”,得不到应有的资源与权利。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雷蒙德?摩尔等人开始关注那些在家教育者。他指出,“在家教育”是一种低成本、高成效的教育方法,并提出著名的摩尔规则指导“在家教育”。另一学者约翰?霍尔特于1977年创办了《没有学校的成长》这一杂志,成为美国第一本有关“在家教育”的杂志。这些学者的努力鼓舞了在家教育者们的信心,引起了社会对“在家教育”的关注。1983年麦克尔?法雷斯等人创立了“在家教育”法律辩护协会,为在家教育者争取各种各样的权利。这些学者和社会人士的举动在美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在家教育”运动,美国“在家教育”的人数开始逐渐增加。据美国教育统计中心数据显示:至1999年,“在家教育”的儿童人数已经由70年代中期估计的1万人增至85万,2003年则达到110万「NCES,2003」。美国学者预计至2010年,美国“在家教育”的人数将达到300万(Jones,2004)。随着“在家教育”人数的不断增加,“在家教育”的社会资源也日益丰富。专用的教材、专业评估委员会、专业网站、社会资源中心、各种各样的“在家教育”协会等,为“在家教育”者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一些学区也开始为“在家教育”者提供各种支持,这些都大大促进了“在家教育”的发展。
      美国不同的州对“在家教育”有不同的规定,目前主要有四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完全采取支持的态度,“在家教育”者不受到任何限制,如德克萨斯和俄克拉荷马州;第二种是持比较宽容态度,仅要求“在家教育”者通过教育部门即可,如加利福尼亚和堪萨斯州;第三种是持适中限制态度,“在家教育”不仅要通告教育部门,还要向教育部门提交孩子的考试成绩或者关于孩子学业进步的专业评价报告,如田纳西和弗吉尼亚州;第四种是持严格限制的态度,“在家教育”不仅要向教育部门通告、提交孩子的学习成绩,还必须参与州设立的一些课程,这些州还对“在家教育”的家长的教师资格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州教育部门的官员还会不定期对“在家教育”者进行家访,如宾西法尼亚和北达科他州。目前美国大部分州对“在家教育”持第二种和第三种态度。

      二、“在家教育”的原因分析

      美国“在家教育”的原因比较复杂,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学校教育质量和教育环境的不满
这些“在家教育”者认为美国的公立学校不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虽然2002年布什政府颁布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以提高教育质量,但有不少家长仍认为这一法案偏重于那些学习成绩本来就不好的学生,没有顾及那些学习拔尖的学生,导致整体的教育标准仍然偏低。此外,教育的平等性将不同种族、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召集到了一起,公立学校就如一个小型社会,不乏暴力、吸毒、酗酒等不良现象,一些家长认为这种复杂的教育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且可能导致孩子获得不良的行为。虽然美国的私立学校比较注重学习和道德教育,但其昂贵的学费令不少家长望而却步。因此,不少对公立学校质量和环境不满的家长选择了“在家教育”。
      2、宗教原因
     美国遵循“政教分离”原则,虽然人人都有宗教信仰的权利和自由,但宪法禁止公立学校教授宗教内容和进行宗教仪式。而美国是个有深厚宗教背景的国家,有不少信奉宗教的家长对这一举措十分不满,故而选择了“在家教育”。
      3、孩子有学校适应问题
     有些家长和孩子并非主动选择“在家教育”,而是当孩子在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无法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而选择“在家教育”。其中可能有多种原因,如孩子在学校受到同伴的欺负后不愿去学校;孩子有身心的健康问题而无法参与正常的学校学习等等。
      4、孩子有特殊教育需求
      虽然美国的中小学基本上都有针对天才儿童和残障儿童的特殊教育计划,但有一些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家长仍然选择了“在家教育”。
      此外,那些选择“在家教育”者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的原因。例如,有些家长相信非正式学习才是孩子获得知识的最好途径,有些家长则是相信“在家教育”优于在学校上学等等。美国教育统计中心2003年对选择“在家教育”的原因的调查显示,在1096000位“在家教育”者中,不满学校教育环境的占31%;宗教原因和道德教育原因的占30%;不满学校教育质量的占16%;儿童有身心健康问题的占7%,儿童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占7%;其他原因占9%「NCES,200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选择“在家教育”的主要原因是对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环境不满(占46%)。

      三、美国“在家教育”的案例分析

      1、“在家教育”的个案——喜忧参半的山姆太太
      家庭情况:山姆先生,硕士学历,医生:山姆太太,全职家庭主妇兼孩子的教师,高中学历;2个孩子,7岁和5岁,“在家教育”。
    “在家教育“的原因:有两个原因,一是女儿5岁上学时被同学欺负,害怕上学,二是认为所居住的德克萨斯州的公立教育质量很差。
       学习情况:7岁的大女儿“在家教育”一年半,采用“在家教育”专用的数学、拼写和阅读教材学习,每周定期参加舞蹈课和音乐课,和弟弟一起不定期参观不同种类的博物馆,不定期做一些简单的手工,不定期与“在家教育”的孩子聚会。每周去公园一次,进行诸如滑旱冰、骑自行车、荡千秋之类的户外活动。5岁的男孩刚开始“在家教育”,不定期使用山姆太太自选的基础阅读材料学习,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数学加法口算,大部分时间自己玩玩具和观看数学光盘。在学业方面,7岁的女儿在阅读方面已经达到3年级的水平,拼写达到2年级水平,数学达到2年级的水平,5岁的男孩已经能阅读一些简单的材料。在社会化方面,姐弟俩都彬彬有礼,举止得体,7岁的女儿有固定的朋友(都是“在家教育”者),但见面次数较少,5岁的男孩由于在“在家教育”者的圈子里没有同龄的玩伴,基本上只和姐姐相处。
       作为“在家教育”的家长,山姆太太虽然为自己孩子骄人的学习成绩感到自豪,但同时也为孩子的社会化担忧,虽然她极力鼓励孩子与人交往,但功效仍不明显,姐弟已经习惯两个人的生活圈子,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两个孩子仍然常常为很小的事情哭闹,自律性也比较差。山姆先生曾经考虑将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就读,但光凭他一个人的收入实在难以承担昂贵的学费。与此同时,山姆太太也表示自己承担着巨大的压力,由于山姆先生工作繁忙,她一个人承担了家庭的所有事物,为了确保给孩子的全面教育,她常常带着孩子四处奔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展览和聚会,生活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基本上没有自己的个人空间,而且只有高中学历的她不得不常常坐在电脑前搜索各种资料,以确保自己能做个合格的教师,她本人一直想读大学,但因分身无术而放弃。出于长远打算,山姆夫妻计划在女儿读中学的时候迁往公立教育质量较好的北方,让孩子回到学校接受教育。
      2、分析
      山姆家的情况是美国“在家教育”的典型家庭。从山姆家的案例结合各种研究结果,我们不难发现,一对一的家庭辅导的确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但孩子在社会化方面和人格成长方面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从山姆家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自家教育“的家长要比在学校上学的家长承受更大的压力,首先是经济方面的压力,全家只靠一个人的收入生活,经济上的压力不言而喻;其次孩子长期发展方面的压力,虽然社会上为“在家教育”者提供了大量的资源,要给孩子制定一个长期学习规划并且要切实地实施这个计划,这对“在家教育”者的家长的能力、精力和耐力都是个巨大的挑战;最后是社会文化对母亲的压力。目前美国“在家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母亲,妇女解放运动导致了男女平等的格局,也形成了女性应该在经济上独立的社会观念,为了子女而放弃自己事业和独立性的母亲无疑要承受更多的社会压力。因此,“在家教育”的家长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在家教育”的几点启示

   “在家教育”是人们对教育自由的追求,打破了学校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体现了人们教育自主意识的萌生,教育已经不再是强迫和被动的活动,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些激进的“在家教育”的支持者甚至认为,“在家教育”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教育方式,但就目前的社会状态而言,“在家教育”本身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而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教育形式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不可撼动的地位。尽管如此,“在家教育”的实践仍可给我们学校教育提供某些借鉴。
      1、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强调了每个儿童的特殊潜能,在教育界掀起了一场个性化教学热潮,目前的小班化教学,项目学习,注重学生的学习风格,思维教学等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都有力地推动了个性化教学的发展。然而,“在家教育”现象告诉我们,惟有教学者能切实体验到学习者的需求,才能提供适宜的个性化教学。然而如果教师没有“我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需要学什么”等观念,而依旧执着于“我是来教学生的”和“我需要教什么”等之类的观念,那么再轰轰烈烈的个性化教学运动必将流于形式。
      2、 创建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
      当代的生态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是人所处的真实的环境和他所感知的环
境与他人及其所处的群体的交互作用后的表现,个体所处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生存条件,个体周围的人和环境,社会风气等都会对个体发生一定的影响。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的环境和氛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美国“在家教育”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学校环境的不满。而最近几年我国中小学的校园伤害事件也不断出现,学校风气下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日益增加。虽然学校开始采取多种手段来确保健康的校园环境,但学校处于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之中,创建一个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不仅需要学生、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的努力,家长、社区工作者、政府部门、社会传媒等都应该为创建安全健康的学校环境而努力。孩子是我们的将来,惟有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才有可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人才。
      3、 发挥“家庭参与”的巨大作用
      目前,在特殊教育领域普遍推行的“家庭参与”策略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它
强调以家庭为干预的中心,心理和教育专业人员与家庭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家庭在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建议下,对孩子的诊断、评价和教育计划进行决策。“家庭参与”成功地转变了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观念和角色,在家庭层面为孩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家教育”让我们看到了家庭参与教育的巨大功效。然而,虽然教育界不断强调家庭的作用,但义务教育的普及在分担家长责任的同时也培养了家长的惰性,大多数家长将培养孩子的责任推给了学校,而学校也以专业权威的角度当仁不让地接下了这一重担。虽然家庭与学校的合作与联系是个很老的话题,但目前普遍的情况是,家长仍作为被动合作者,以“要求签字”和每学期若干次的“家长会”的形式来参与学校教育。在学校和家长的观念中,家长只是学校教育计划的参与者和辅助实施者。因此,要真正发挥家庭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必须彻底转变这一观念,学校应该重视和激发家长的教育自主意识,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主动性,让他们意识到家长并不仅仅是孩子教育计划的被动参与者,更应该是教育计划的主动决策者和实施者。惟有如此,才能发挥家庭在孩子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在家教育”的盛行无疑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挑战,但只要我们敢于面对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汲取“在家教育”中的有益因素,那么这种挑战将会变成发展的动力。

(转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