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在赤水河边的民间传说故事15


 

十五,妆银匠号米的赤水河民间风俗文化

凡是有人病了或身体不舒服。赤水河边的人都会找妆银匠号米。而这风俗流传至今的故事,据说与妆银匠的祖师爷——鲁班的妻子有关。

相传春秋战国的赤水河畔,观音大仙收服那两只凤凰,流下了关于神仙打架,凡人遭殃的后遗症,赤水河畔的劳动人民常常三病两痛,据说是吃了赤水河的水,而赤水河的水是那些战死的尸首,染红过赤水河。

赤水河成了血红色,那种红色永远褪去,并且也染红了赤水河岸的土壤。土地里长出的庄稼也有毒,传说是那些死去的士兵,把灵魂埋在土地里,他们的血液里有报仇的欲望,转移到庄稼上结出的粮食,也结满了死去士兵的仇恨——让那里的人们吃了它也会三病两痛。

鲁班在赤水河畔建双凤台寺庙时,把这种老百姓的伤心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夫唱妇随在鲁班的两夫妻眼里,也同样得到了印证。鲁班的妻子赵巧云,就把自己的烦心事给观音大士诉说,观音大士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看不得凡人有苦有难,她专打救那些受苦受难之人。

观音大士就叫鲁班妻子,用干净的布包上大米,用观音大士的咒语念过几遍,把米洒向赤水河,让赤水河的水清澈如镜。

那样的年代,要用大米洒向赤水河治理血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大米是老百姓用来吃的,否则会遭天谴,当时官方就用河沙或泥沙代替大米让鲁班妻子赵巧云施法,可这个地方就留下了官方的渡口,也是赤水河边的赤水市官渡镇,虽后来历史上有记载官渡镇的来历文献,那比赵巧云治理赤水河迟了好几千年,也许史献记载官渡是因为官方在赤水河岸设立渡口,也包含了这个地名的来历传说。

人们把鲁班妻子点化过的河沙或流沙洒向赤水河,河水依旧是红色,时而又清澈见底,并反复无常,赤水河流经过顺河村这一段,常常是红色,这里为了纪念鲁班妻子治理赤水河,取名为长期,就是如今的赤水市长期镇,长期以上至官渡河段的赤水河水,流水奔流如箭一样流向长江河,这里就命名为箭滩,那里曾设过乡镇,曾有过箭滩乡的地方,在近代的1935年,四渡赤水师出箭滩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如今有战斗遗址。

河水依旧要向下流,不管治理如何,赤水河流到与四川合江交界处,整条河流都流的是河沙或者流沙,人们为了记住这次灾难,就把这个地方命名为长沙,后来政府在这里设立区政府,如今这里是赤水市长沙镇。

但从长沙镇以下的赤水河,就清澈见底了,那是因为长沙 这个地方,政府为了治理赤水河的泥沙,就修了一条拦河大坝,把河沙拦截下来,当然,效果也不错,河水从拦河大坝的缺口处流出,水柱如玉龙飞腾而去,人们称它为高洞,也就是赤水河畔的高洞。洞在赤水河畔的称为瀑布,而岩就是岩洞。比如交出名的风景区火食岩,其实就是一处红霞丹赤的世界非物质遗产。这种地方在赤水河畔比较多,比如大白岩,红船岩,老鹰岩。高洞以这里命名的酒曾得过金奖的高洞大曲,但不过为过眼云烟,而那些以高洞命名的食品罐头。更是名牌中的短命鬼。

赤水河以它独特的方式,经历沧桑过去,迎来劳动人民智慧的治理,鲁班妻子赵巧云治理赤水河,2500年过去,可她的忠实信徒,用她的方法,收拾邪魔妖怪,用白布包上大米,用赵巧云留下来的咒语,解读妆银匠号米治邪的古老文化。让病了的人,吃上几粒妆银匠号米,说是吃了那些邪魔妖怪。用那些米杀杀病人身上的晦气,说是驱赶它们走。按赤水河畔的民间风俗,有人在你房间哭,认为是不吉利的,不久之后,你家里会有人生病。解除恶运,只有用大米驱赶他们走,这样可以驱赶邪魔妖怪因他们哭而带来的不利。

有人生病了,就找妆银匠号米,看看那方邪魔妖怪作怪,在布包的大米中去掉,然后用米打病人,口中念念有词,向病人撒三下米后,要往后撒一下,别人说那是师傅所传,不能全把法力给了病人,也许是病人受不了,也许是“好拳留三路”的起源,在号米途中,妆银匠会告诉你的病人,也许是碰上了杀方,即与玉帝相冲的日子,那就得请道士做道场,化解凡人与玉帝相冲的恩怨,否则只有等阎王爷收你的命,若是其它小的邪魔妖怪,就不用请道士做法场,只需用米向四处撒一撒,那些是赵巧云的天兵天将,那些邪魔妖怪是不敢不买账的,当然,妆银匠是凡人,他们又不是妆银匠祖师爷赵巧云真人,凡人与那些邪魔妖怪也有独特的相处方式,就用水饭和少量纸钱打发他们,叫他们让道,或放过病人。当然别的病人又生命了,妆银匠又有了号米的生意。

至于妆银匠号米手艺,是否能治好病。我也不知道,他们说是骗单碗酒钱,也许也对。但不给妆银匠单碗号米钱,他们又怕号米钱又白给,说什么心诚则灵,但妆银匠把号好的米,给来号好的人吩咐他们,不要走别人的吊脚楼下过,特别是女人衣服和裤子下面过,否则就怨遇了道法,就不灵验了,同时,妆银匠会告诉你,病人还是要送往医院治疗,一样医些,不管是深治和人治都要同时进行,从这一点看来,妆银匠来治病,他们心中都没有把握呢!

在我的童年,曾遇上过一个人,因妆银匠号米病延误了抢救时间,那人奔了黄泉,那人死后,从他口里,耳里,屁股里到处爬出蛔虫,远来是他肚里的蛔虫太多而伤害致死。

妆银匠的号米文化,离不开赤水河的风土风俗文化,它有赤水河两岸劳动人民特定生存土壤,那个年代缺医少药,医疗卫生条件又非常恶劣,病又看不起,那里的人们都相信了妆银匠号米文化,把号米文化作为精神寄托,那也是普通老百姓生存环境的恶劣。

妆银匠号米特色文化远去了,如今的农村医疗建设完善了,没有多少人找妆银匠号米治病,那妆银匠号米文化就要失传了,同时妆银匠号米手艺,就面临失传后灭绝,但鲁班妻子赵巧云的故事,在赤水河边还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