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必须首先解决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


    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党建决定》,系统地总结了60年来的经验教训,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表明了从严管党、从严治党的决心和信心。但不足的是未抓住主要矛盾,因而也就难以制定出关键措施。

    习近平解读:目前党内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决定》从理想信念、民主集中制、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6个方面作了归纳。这些问题虽然不是党的队伍的主流,但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

    由此可见,虽然已认识到存在不符合党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但是未将其上升到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仅提到“严重影响”。事实上,之所以“越反越腐”,根子在于已脱离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从党的性质看: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但现实是,30年的改革,3000万工人下岗,1000万工人重新陷入贫困,工人阶级失去了拥有的生产资料,工人阶级已经由主人变成了权贵资产阶级奴役和榨取剩余价值的廉价工具。从党的宗旨看:为人民服务。但现实是工人阶级在为权贵资产阶级服务,完全失去了领导权、监督权、发言权。《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实施,使党组织、工会、监事会形同虚设。“通钢事件”充分表明,工人阶级已被权贵资产阶级压迫地无法生存,因而工人阶级起来为生存而激烈反抗,阶级矛盾已到了不可调和的尖锐程度,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习近平解读:最近20年世界上一些执政多年的大党、老党丧失执政地位特别是一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人亡政息的惨痛教训表明:一个政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一个政党的先进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根本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是民主集中制,这些主要方面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由此可见,《决定》已经认识到“一个政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也承认“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但未认识到,我党的阶级基础已经在丧失。30年的改革,普通工人党员实际上失去了党员的基本权力。而且更危险的是,一大批权贵资产阶级进入党内,并且成为领导者、决策者。他们出于阶级本性,张开“血盆大口”,贪婪地攫取国有财富,残暴地役使工人,无情地剥夺工人的基本权利,积累起巨额财富。如果不将权贵资产阶级清除出党,党赖以存在的基础就会丧失,何谈党的阶级基础?基础不存,党焉能不变质?

    习近平解读:《党建决定》提出了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任务。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决定》重点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这5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由此可见,《决定》如历次决定一样提出了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问题,但是次次提到,但是民主集中制越来越向集中靠拢,形成了事实上的集权。就连为集权盖“合法公章”的人大,也成了事实上的摆设,省及省以下的人大常委会主任大多数已有书记兼任。而政协仅有“议政权”,更是虚摆设。

   事实上,加强党的建设,主要的矛盾是:党的性质、宗旨、民主集中制。而解决的办法也并不复杂:1是将权贵资产阶级清除出党,以保持党的纯洁性;2是恢复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3是按照毛泽东的成功经验在干部的“升、迁、任、免”中采取“组织、个人、家庭三满意”,如遇确因工作需要,但有一方不满意时,由上一级党委决定。由此可避免一把手排斥异己、安插亲信。从而使班子其他成员敢于与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现象作斗争,以保证“政令畅行”。只要解决了以上三大矛盾,诸如党的信念、作风、廉洁等问题就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