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诚信建设和诚信文化问题一直比较关注,近日参加了一次企业文化会议,把期间关于诚信文化的思考记录下来。
1.无论对个人还是企业来说,诚信都是一种美德。但是,诚信的建设和诚信文化的实现却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上,而首先需要组织内外部的制度规范。
2.我们喊了几千年的诚信、进行了大量的教育,但是诚信却屡出现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仅仅将诚信当成了一种道德,认为需要依靠个人内心的自我约束而不是外部规范来约束的结果。因此,以国家层面的法律制度建设和企业层面的公司治理及管理制度建设为依托,强化诚信,才是首先要做的工作。
3.中国道德主义的文化传统,十分重视个体道德的修养。但在极力“扬善”的同时,却缺少了“惩恶”的功能,总是让好人讲道德或者承担着无上的道德责任,但另一方面却不能及时惩治“恶人”,于是出现了讲道德的好人过得总不如不讲道德的恶人的现象。
4.由于缺少了外部的惩戒机制,或者外部的惩戒机制不健全,总使人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产生道德上的困境,产生良心上的煎熬。道德高尚的人抵御了诱惑,道德不高或者败坏的人攫取了利益但却往往不会受到惩罚。于是,坚守道德的人就失去了与败德之人竞争的可能性,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5.打一个比方,在一个大城市交通最拥挤的地方、上下班时间,如果没有道路标志,没有红绿灯,没有警察,没有电子眼,没有罚单,让我们想想会出现怎样的情况?那一定是所有车辆挤成一团,谁胆子最大、最无耻、最强悍,谁就能占得先机。而在此时,如果谁讲道德,想规规矩矩地按照顺序走,谁就最吃亏。在这里,道路标志、红绿灯、警察、电子眼、罚单等等,就是外部的制度约束。这只是一个利益较小的比方,假如将这个例子放在企业竞争的场景会是怎样?还能期望有人会讲道德、会规规矩矩地按道德原则办事吗?
6.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讲道德,你忍耐,最后就变成了“忍者神龟”。你强调诚信精神,势必变成“精神病”!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的领导,就难以获取应得的利益,就不会有人跟着你干。这就是缺少外部约束情况下,好人利益受损、或者让好人慢慢变坏的过程。
7.如果一个社会老是出现这样的情况,说明这个社会是有问题的。如果一个社会总是在败德之人大快朵颐的时候去劝好人行善,那就是对好人的变相损害甚至迫害!
8.无论从个体还是组织层面看,基于道德的自我约束总比外部的制度约束的成本要低,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人类精神的发展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人都能够自我约束的程度。所以,不能期望通过简单的教育和引导达到诚信建设,而首先必须依靠外部的规范和约束。
9.在诚信建设上,教育的功能必不可少,但是如果仅仅只有教育,就大错特错了。道德建设所要求的,首先是制度规范而不是道德说教,无论对企业还是对员工个体都是一样的。
10.有人问,老板可以教育员工,那谁来教育老板?我说,让监狱、手铐、牢饭来教育老板。没有这些,你会期望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大家不动心吗?
11.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需要强调的是契约规范,而不是道德说教。契约也是基本道德原则的体现,人人都完成了契约,就达到了基本的道德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再一步步地弘扬道德,鼓励人们或者组织在完成契约的基础上多作好事。不要将无上的道德要求强加在一般的员工头上,因为能够达到一定道德高度的人,总是少数。
12. 不要极力忽悠和“迫使”人们去做好事,平常的人不做好事不要去批评人家。与其这样,不如尽快去抓哪些做坏事的人。
13.我们号称是唯物主义者,但是在诚信建设中,却不愿意首先创建确认基本利益关系的制度,总是在忽视利益问题的情况下简单地进行所谓道德教育。要知道,每一个人来企业工作,并不是出于对你企业的热爱,而首先是要挣钱要家糊口的,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虽然我们反对员工唯利是图的行为,但是在没有通过制度确认基本利益关系的情况下,一味地强调道德化的诚信文化,也是一种不人道的行为。
关于诚信文化的思绪
评论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