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也想夸说夸说,可惜知道的太少;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朱自清 《南京》
万翔开车急匆匆送我到禄口机场,离飞机起飞时间很近了,第一次享受被机场呼叫的待遇,心里还在暗喜,我,登上了从南京回成都的航班,结束了这次金陵之旅,这次心与灵的美丽邂逅。
过去的几天,并没有循着佩弦先生的足迹在南京城或“摩挲”、或“凭吊”、或“悠然遐想”。之所以是邂逅,仅仅就是擦肩而过,毕竟,我此行是出差,而且时间很紧,为了尽量了解这座浸泡在历史里的城市,我急匆匆的穿梭于南京的青山秀水,试图梳理浸润其中的文化脉络,想让我的心彻底归于这座凝重的故都。
“南京就像古董铺子,到处都是时代侵蚀的遗痕。”——朱自清 《南京》
朋友曾开玩笑说,南京城的大多数景点,都跟死人有关。是的,无论帝王将相的陵寝,还是葬身屠刀的冤魂,南京,太多的笙歌乐舞,早已归于平静,太多的仁人志士,永留世人心间。留下的,只有那一尊尊布满青苔的石兽毫无生机,而有长存的英气足够我们凭吊。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说:“南京城的气魄无与伦比,深深铭刻着南北交战的宏大的悲剧性体验。”南京是悲壮的,又是光荣的,江南没有一座城市像南京这样独特。如果说六朝古都留给南京的是一个个传说,而更令我们难以忘却的,是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这片土地曾经流淌的汩汩鲜血。
南京之行的第一站便是雨花台,青松翠柏掩映之下的一路一石,不知目睹过多少烈士生命终结,而正是这样一个承载着悲壮历史的地方,居然有着一个绝美的名字,雨花台。或许,也只有这样动人的名字,才配得上这些逝去的英烈吧。
遗憾的是,晚上来到大屠杀纪念馆,此时已经闭馆,只能带着无比沉重的心情看了看纪念馆门外的一座座雕塑。而我知道,走进大门,或许,每一个中国人都将难掩内心的悲痛。尽管没能走进纪念馆,但是,设计者已经在大门外就营造出了悲壮的绯闻,而我就在大门外为逝去的同胞默默哀悼,愿他们安息,也愿他们的生命换来永久的和平。
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李白 《金陵三首(一)》
毛泽东曾以“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概而康”表达胜利的喜悦,“虎踞龙盘”一直是历史上对南京地势特点的最好刻画。南京,也因此在中国历史上获得了极其崇高的地位。《三国志》中张纮对孙权说:“秣陵,楚威王所置,名为金陵,地势冈阜连石头(山)。访问故老,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今处所具存,地有其气,象天之所命,宜为都邑”。正因为南京的地形在中国风水学中的独特地位,因此,在此建都、修陵者众。
在一系列景点中,总统府、中山陵、明孝陵、城墙……这些是必去的,对我而言,看景点倒是其次,混到旅游团中听导游民间味十足的解说,了解其中的历史、人物,才是我的重点。遗憾的是,由于时间仓促,很多内容只能是一扫而过,更多深刻的背景也只有留到今后补课了。总统府碰到一个野导游倒是跟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充满激情的讲解,吸引了众多像我这样“蹭听”的游人,尽管讲解的内容并没有太多特别,甚至有些东西并不一定准确,不过,听这样的解说确实能参观更加有趣。
南京的城墙实则没有西安那样雄伟,不过,当我登上中华门时,正值日落时分,在城门看日落,别有一番“日薄西山”的韵味。曾经登上城楼的帝王将相们,不也都像太阳一样吗,不管怎样的艳阳高照,也总有日落时分的。而此时的南京,披上了晚霞的盛装,显得格外美丽、雄壮、动人。
登上灵谷塔,环视钟山地形,虽然我不懂地形之妙,看不出虎踞龙盘的真正表现,找不到所谓的龙脉所在,不过,青山苍翠倒也确实让人为之一震。中山陵的雄伟和众多名人墓葬的深幽,平添了山之灵气。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 《泊秦淮》
秦淮风月,早已闻名遐迩。都说夜晚的夫子庙各位美丽,荡舟秦淮河别有风味。不过,夫子庙一带过于商业化的开发,密密麻麻的商店,良莠不齐的商品,做工粗糙的仿古建筑,这一切似乎作为中国旅游开发的通病,在这里统统集合起来。在这里,早已没有李煜“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的意境,实在有些失望。本想在秦淮河边找个幽静的地点,品上一杯香茶,感受王安石笔下的“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然而,看到那摩肩接踵的游人,闪闪烁烁的霓虹,我想,秦淮风月,早已不复存在了,留下的,只有供游人亵玩的俗气。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谢朓 《入朝曲》
在南京短短的时间里,走的地方很多,遇到的人也不少。“江南佳丽地”没有太多感受,倒是南京人的质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起初,没有找到南京的大商场,再看看街上行人的朴素着装,我还以为这座城市难道就没有一点时尚因子,离上海如此之近的江苏省会,难道就真如此低调?尽管后来新街口的繁华和水游城的时尚让我些另外的感受,不过,与成都相比,南京真的朴素之极。也正是这样的朴素,让我对南京的印象格外的好,至少,在南京问路,没有一个人不热情的,每次都给我非常认真仔细的讲解,甚至让我有些感动。
南京的朴素,除了表现在人们的形象上,还包括南京的城市建设、南京的饮食等等,可以说,朴素成了南京给我留下的最深刻,也是最好的印象。南京的街道并不宽,也没有成都如此众多的立交桥,但是南京城一点也不拥堵,尤其是南京的公交车,真是尤其值得称赞,线路规划合理,尤其是旅游线路,让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相当便捷,而且公交车数量多,每次我都能坐到位子,这也是成都无法可比的,公交站牌、报站也都很清楚,去了那么多地方,我还唯有一次因为赶时间而坐了出租车,其余都是公交,真应该感谢南京的公交系统。另外,街道两旁当年蒋介石要求栽种的梧桐树枝繁叶茂,保护得异常之好,这也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相比之下,成都显得花哨而轻浮。
这次南京之行,是深秋时节,据说是南京最美丽的季节,至少现在不热也不冷,在城里晃悠感觉好得出乎我意料。登上闻名遐迩的南京长江大桥,看滔滔长江,真有种心潮澎湃之感。说实话,我很喜欢这个朴素而美丽的城市。
遗憾的是,短暂的邂逅让我无法真正体味这座城市的精髓,更多的留恋只能放在回忆里慢慢品味,文字也无法表达我的情绪,心与灵的交汇只能深藏内心。
(更多图片请见博客相册 特别鸣谢:万翔、小鲍夫妇)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