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如何抑制房价过快地增长


    国土资源部针对目前的高地价和严重的囤地现象,积极酝酿2010年新一轮的土地调控政策。11月13日,该部正式出台文件,针对商品住宅用地的宗地出让面积首次给出明确的上限,要求大城市不能超过20公顷,另外还出台了相关囤地处罚的措施,增加土地增值税也在酝酿当中。
    时值救市一年了,各家媒体纷纷盘点,坊间又开始热议2010年的房价走势。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土地资源的短缺,必然会导致房价总体上的持续上升。一年前的救市政策,实际上是抑制了那个特殊阶段房价过快地下滑的问题;而未来的2010年,楼市又将面临如何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持楼市平稳、健康地发展,防止房价过快上涨或过快下跌,正是中国宏观调控楼市所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
    首先,要逐步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到位了,才能彻底地降低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仅仅把房价过高的问题归咎于高地价,而后高房价反过来又诱发高地价,似乎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是却忽略了房地产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房地产对GDP的贡献有目共睹,但要GDP需要长期持续、稳定的增长,实体经济不可忽视,同时还需要房地产市场的良性互动。否则,楼市的过热必然抑制其它的消费需求,最终导致内需不足,损坏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其次,要适当抑制购房需求。房地产具有保值增值的作用,一直是投资者青睐的投资对象。但是在通胀的预期下,一旦楼市过热,就要采取房地产信贷政策的调整,促使市场预期的价格上涨幅度放缓。当前楼市的热销情景,一方面有救市政策的积极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是需求本身的大量释放。消费者一旦出现从众性的购房需求,就很容易出现一个楼盘几千套房,可以收到上万份排号的现象。如果放任消费者的非理性购房行为,必然会助推房价上涨到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并有可能导致整个市场经济的失调。
    第三,要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就要让人们充分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拉近贫富距离和缩小城乡差距,形成社会财富占有的“橄榄体”。除了保障性住房以外,中低价位、中小户型的普通商品房需要占到开发总量的一定份额,并且需要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上对这样的项目给予必要的扶持。这样就能在追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关注增长的均衡、机会的均等和社会的公平。
    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治理整顿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既要有长远的治本措施,也要有短期的治标办法,还要有防范新问题的预案。当然每一项措施可能利弊相生,不可能完全杜绝风险,不可能脱离了特定的历史阶段。站到这样的角度来看问题,也许才是楼市健康发展的正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