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校园的各个角落里,大张旗鼓贴满了纪连海的“我这三十年”讲座海报。
牛名人,爆效应。
于是乎,一向的松弛有度的“校长邀你听讲座”网上定票窗口登时人满为患,不到第二日晚,200张预定票早被一抢而光。
我没有搭着末班车,只好心存侥幸,在今晚提前一小时到达实验楼报告厅门口伺机。“校长邀你听讲座”本学期邀请的都是本校杰出校友,包括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北京二中钮小桦校长等等。但会场每次都以舒适惬意为准,亦不存在订票之苦。在我想来,原因大抵在于当下愿意献身教育事业的师范生寥落了。
今日则大不同,会场门口的候听室挤满了人,足有五六十个之多。特别是开讲前十分钟,大伙儿眼巴巴隔着门缝儿瞅着主讲人,而不得入内,那份焦急别提有多挠心,甚至几位激进分子和学生会的同学公然开吵。一番交涉,皆大欢喜,没票的同学都按序入坐过道,我的位置得天独厚:中过道,最前方。
讲座前,略有所思。
感恩的心
纪先生第一句话是从“大家知道我为什么会选在今天来到母校讲座吗”开始的,感恩节回报母校,方知其良苦用心。这不正是最好的感恩之心吗?
江湖恩怨
纪先生成名于百家讲坛,后来为什么退出,幕后原因何在?纪先生娓娓叙来。不料登坛拜将,原有许多条条框框,诸如不能在其他电视台再做节目。一怒之下,先生撤出,赢得幸名(百家讲坛的最高收视率),活出尊严。
院里院外
1982年入校的纪连海先生是在开学四周后,接近中期考试时到校(北京师范学院)报到的。
说校园。昔日校园的三大记忆是:找不着北(方向感不强),树木多,非常大的图书馆(京城五大图书馆之一),所以仅读过《刘胡兰》课外书的他,是在阅览室中度过大学四年课余生活的,又且博闻强识,端的练就一身好内功。
说先生——太牛气的老师。授人以渔的黄先生,阅历丰富的于教授,严谨治学的齐老师,深入浅出的宁学者,或深或浅的记忆,催生了后来者的超越。
说学生——太牛气的学生。1986年,纪老师初为人师施教的是昌平四中(初级中学),一所落后的郊区学校,生源很差。用纪老师的话说:“人见人怕的孩儿”“哪是学生,都是爷”“最好的学生睡一节课”。因此他的教学起于研究教法,效法刘宝瑞的单口相声,从民间文学样式中汲取营养,吸引学生兴趣(纪语:学生不听数学了),提高教学成绩,方打得了一片自己的天下。五年的生活后,他又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昌平二中。在这里,他终于得以教高中,但始终徘徊于高一、高二间,直到1996年才等来了教高三的机会(几位老教师同时退休),1997年便带领学生打了昌平二中的大翻身仗,其所带学科高出其他学校十多个百分点。期间,最大的收益是,“好学生是你的骄傲,坏学生也是你的依靠”“把差生当人看,当亲人看”“胜利才是正义”。2001年通过试讲考核,纪老师来到了北师大二附中。遭遇当堂敢指陈老师错误的牛学生阎天(音)(阎崇年之子),即使只有半年的师生之份。在这里,纪老师创造了更高的教学成绩,两个普通班学生居然在高考学科前十名中占据了九席。
说自己。一直活在尊严中,曾经打过学生,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从来不给学生订教辅资料,唯有灯下的精挑细选,钢板刻印,年年更换的幻灯片课件;教学评课优点多说,缺点鼓励为主;上学期间的每天万米跑,积蓄了终身健康的体魄;给点阳光就一定要灿烂,做有准备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出生地、母校;帮助、鼓励所有的学生、同事、学友超越自己;不接受大师、学者、专家的称谓,认为“大师就是大仙”;没有“圈子”的概念,曾经拍过电影《气喘吁吁》… …
我的感言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得彩虹?
成功的人生,必有不凡的砥砺 !
较低的起点,可以飞得更高远。君不见,钱梦龙、魏书生…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a32a850100gfc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