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家骕写给《高科技·新天津》专辑
构建高效区域创新体系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关键之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经到了同时构建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产学研融合的创新体系、中介支撑的服务体系等五大体系的阶段。由此可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区域创新体系不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微缩景观”,但又与国家创新体系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其中,产学研紧密融合即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应有的共同内涵。这些年,天津在这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实践。
我们说天津在产学研紧密融合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实践,是因为天津市搭建了中国产学研紧密合作、融合的最高平台,天津市与中科院的合作是中国产学研合作的最高层次,融合了中科院和天津市共同的智慧,实现了国力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与区域技术创新的有效对接,在滨海新区等地开辟出了产学研合作的新天地。这在中国以往的产学研合作中是绝无仅有的。
2005年7月,中国科学院与天津市签署了院市全面合作协议。中科院作为中国层次最高、水平最高的国立科研机构,目前又在实施国家知识创新工程,形成了大量新的知识创新成果,同时又在积极致力于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故中科院与天津合作,必然有助于活跃天津市的技术创新,有助于将天津企业的自主创新推上更高的水平。
天津市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重镇。近年来,紧跟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滨海新区建设的战略布局,天津市做出了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部署,创新经济发展体制机制,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显著提升了天津市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天津市加快加深了与中科院在内的国家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努力提升当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当地优势产业的竞争力,为当地经济、科技、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科院与天津市的合作是中国产学研合作的最高层次,也是一种强强联合。四年来,中科院北京分院针对天津市重点产业战略布局和科技需求,与天津市积极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全新机制,共同推动中科院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生态环保等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落户天津滨海新区。时至今日,院市合作已初步形成有效的组织框架和工作机制,促成中科院多家单位与天津市多个创新单元合作,共同在天津建立了一批研发转化机构,实施了一批重点合作项目,为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截至2009年7月底,合作项目已超过80项,涉及中科院40个研究机构、3个院所投资公司和天津市3个功能区以及30多个企业、大学等机构。
二、天津市与中科院的合作本质上是一种官产学研合作
在市场经济下的技术创新中,政府扮演着三重角色。一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并通过行政执法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二是创新所需要的重大公共技术的供给者,基此弥补企业创新所需技术的市场供给缺陷;三是创新产品的需求者,即政府必以政府采购的方式为企业的创新创造市场需求。这三点足以说明,政府必须介入到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之中。目前天津市与中科院的合作,正是天津市政府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由此使得常规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升级为官产学研合作,这为天津市的技术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在这一合作中,一是天津市政府与中科院北京分院的管理层合作,双方共同构思合作思路,提出合作规划和方案,进而引导下属院所、企业之间的合作。二是天津市政府相关机构与中科院北京分院下属院所管理层之间的合作,双方共同推动,将市、院层面的合作规划付诸实施。三是中科院北京分院下属院所与天津市企业、院所、大学之间的合作。如此三级推进,必将有助于双方的合作真正落到实处。由此就有了双反共同在天津建立了一批研发转化机构,实施了一批重点合作项目。由此客观地看,天津市与中科院的合作,是中国省市层面上规模最大、最为深入的官产学研合作,未来必将产生融合、更好、更大、更为长远的双赢效果。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科院既是国立科研机构,同时也是管理一大堆专业院所的管理部门。因此,中科院与天津的合作也就有了“官官合作、双得益彰”的色彩。由此,在强大的区域创新体系之下,中科院与天津的合作也就演变成了官产学研之间的合作。
三、金融体系也应象中科院那样介入到天津市的创新体系建设之中
中科院通过与天津的产学研合作,长足融入了天津的区域创新体系。但在天津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值得关注的是,还需要动员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换言之,天津市与中科院的官产学研合作固然值得称赞,但这一合作如要更有效果,还需要金融机构融入其中。目前,在我国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还存在政府热、企业热、科研机构大学热,但金融机构冷淡的现象和局面。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不能简单地将金融体系的介入归之为服务体系的建设。根据国际上创新型国家的经验,金融体系只有“死心塌地”地融入到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之中,才可能促进企业创新的活跃,又使得金融机构自身从企业创新的收益中分享更大的利益。基此,进一步看,天津市还需要在目前官产学研合作融合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官产学研金紧密融合的区域创新机制。
构建官产学研金紧密融合的区域创新机制,目前有一个障碍,即创新是有风险的,甚至风险是很大的,而金融机构需要规避风险,这就导致金融机构往往也会躲避对于企业创新的支持。这由此引出一个问题,即天津市需要在金融创新领域辅助更多的努力。如果通过天津市和中科院的共同努力,能够有效解决金融机构躲避企业创新的问题,则将既有助于天津市建立官产学研金合作、融合的创新机制;如能创造出经验,对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也将是一个贡献。客观地看,前些年,天津市已围绕建立官产学研金的创新体制和机制付诸了巨大努力。这次中科院又融入其中,金融机构如能借机融入到区域创新体系之中。其结果,中科院、天津市,二者的积极合作,即必然有助于天津企业技术创新的活跃和成效。
四、寄希望于未来十年看天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有几个重要的里程碑,“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二十一世纪初看中关村”。八十年代看深圳,那是因为当年深圳担当着我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角色,且试验结果很有成效,从而由一个小小的口岸小镇加渔村,转变为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的一颗明珠。九十年代看浦东,那是因为浦东更大力度的对外开放,再加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还有连片的现代基础设施建设,皆使浦东成了我国华东经济发展的亮点。二十一世纪初看中关村,那是因为中关村是中国的硅谷,同时上世纪末中关村建立了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天津同时具备了深圳、浦东、中关村的某些特点。因此,二十一世纪初的第二个十年,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我们就必须看天津特别是滨海新区了。
需要说明的是,二十世纪初第二个十年看天津,在我看来,固然天津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沿海港口城市,国家大力支持滨海新区建设,都是极为重要的条件和机缘。但更为重要的是,中科院与天津的合作,为天津注入了其他省市所不及的经济增长要素,即中科院的研究开发进展将与天津市的经济发展进程高度融合,中科院的知识创新成果将更多地转变为天津市的经济发展成果。与之同时,中科院和天津市的共同努力,还将拉动其他部门、区域更多的经济增长要素向天津涌动,再加上天津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故在二十世纪初第二个十年,我们就必然满怀信心地寄希望于天津了。
特别是,在环渤海地区,天津具有独特的地位。一方面,天津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沿海港口城市,是我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另一方面,天津前些年又被旋到了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谷底。后进而后勇。伴随着周边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天津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天津必将由谷底悬浮到谷顶,这就是天津经济未来发展的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