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遗体捐赠者及家属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请给遗体捐赠者及家属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刘纯银

1124日凌晨5时许,在遗体捐赠书上签完字,68岁的文述松默默看着装有老伴遗体的车子消失在视线尽头,对身旁的儿子、儿媳和女儿说:“不管别人怎么看,我和你们妈妈都坚持这一决定。”(1129日《重庆晚报》)

(文述松老人抚摸照片,说要遵守和老伴的约定。)

据介绍:文述松是一名退伍军人,老伴覃择玉是万盛区实验小学退休教师。大约七八年前,文述松在报纸上看到了捐赠遗体能帮助别人的消息,当时就萌生了捐赠自己遗体的想法。同时,这一想法得到他老伴的支持。经他们夫妇俩多次做工作,5年后他们的子女,顶着“怕别人说闲话,说我们做儿女的没能力、没孝心。”的压力,勉强在捐赠书上签了字。然而,花甲夫妇自愿捐遗体的消息公开后,不但没有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有的人还骂文家的儿女没有孝心,有的人说老人“老糊涂了”,甚至有人猜测“捐了遗体是不是要得一笔钱”。

尽管遗体是医学科研、医学教学不可缺少的资源和材料,可用于病理学解剖和医学教学,它能为医学领域的进步作贡献。同时,解剖尸体是医学院学生的必修课,对培养提高他们的医术意义重大。然而,受“入土为安”传统观念和对接受点不够信任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各界对遗体捐献意愿不高。这不,据广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从2000年至今,九年来广州有1000多人报名志愿捐献遗体,其中仅有130人已完成遗体捐献。就连作为遗体教学的需求者、受益者——各医学院的师生,参与遗体捐献的意愿也比较弱,报名者寥寥。如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人只有一两个学生和一名教授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43日《新快报》)

让人高兴地看到:虽然外界的议论让文述松一家压力很大,但老文不但没有改变当初的决定,还到邻居、战友中间宣传,希望他们以后也能捐赠遗体。让人忧虑的是:虽然邻居们现在已理解老人的决定,但理解归理解,大家还是有点接受不了,以致老文的这一做法至今没有一人回应。

据专家介绍:现在临床医学教学标准,平均每四名学生解剖一具遗体。而现实由于遗体缺乏,只能十几个学生解剖一具遗体。如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每年都有上千名学生需要上解剖课,需要遗体上百具,但实际能接收到的只有十几具。可见,我国医学教学遗体极度缺乏。我国的医学还不发达,许多病因不明待研究,医术也需要提高。如果捐赠遗体越多,一定会对医学发展有帮助。真心期待社会各界对遗体捐赠者及家属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上海福寿园遗体捐献纪念碑前,一名祭奠者献上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