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0日,是人民政协的好日子。那一天,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各界人士九百多人在京集会,庆祝人民政协成立六十周年。当天,新华社发表了长达5700多字的电讯稿《风雨同舟铸辉煌——写在人民政协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文中引用了我在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期间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会上的一段言论:“目前中国的政治架构已为新阶层有效和有序地参与国家民主生活提供了通道、平台和路线图。人民政协是有效的、重要的参与渠道之一”。
这可以解读为一种高度的认同。人民政协作为社会各阶层参政议政最好的途径之一,作为卓有成效的协商民主执政方式的成功实践,得到了肯定。
民主建国的精神应得到持续发扬。六十年一个甲子。民主建国六十年以来,中华民族所经历的可谓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历史,每一代领导集体都做出了卓越的努力,付出了积极的代价。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为了使人民群众真正过上幸福的美好生活,社会各党派、各阶层,都为此殚精竭虑,精诚团结,共同奋斗。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这标志着中国人民统一战线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建立起了统一的组织,标志着中华各民族、各阶层在思想、政治、组织上都形成了坚强的团结,因此也正标志着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
依靠最广泛的民主方式建立的新中国是成功的,因此才有新中国六十年建设辉煌的历史篇章。在新的历史时期,也应当依靠最广泛的民主的方式坚持改革、深化改革,建设期冀民族腾飞的国家。也正因此,就需要不断地扩大民主、增加人民参政议政的渠道和方式;不但要建设党内民主,还要建设整个社会的民主;不但要积极试验民主,还要更大范围地扩大民主;不但要重视主体民族的民主,还要重视落实少数民族的民主生活,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赋予人民更多的权利——民主和自由。这既是人民的需要,也是执政党在建国之初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
六十年前金戈铁马,中国共产党依赖人民的力量在马上打下了一个新中国。而六十年来筚路蓝缕,执政党在国家建设中依赖人民的力量摘掉了落后的帽子、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而且在起伏跌宕中不断警醒、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地找回应有的自信和开明,对民间的批评和建议越来越重视,对民主党派或社会团体的意见更加虚心接受。
民主协商需要更多的人才共同举起。人民政协坚持“大团结、大统一、囊括一切代表人物”的方针,通过增设界别,扩大阵容,形成了涵盖8个民主党派、56个民族、5大宗教、34个界别代表人士的广泛团结的格局,具有组织上最为广泛的代表性和政治上最大限度的包容性,已成为大团结大联合的象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步的一个最重大的变化是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出现了众多新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他们有着平等的诉求权利,他们需要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平等地享有权利,这就需要人民政协有更多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领导人和委员,参与协商,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决策。
特别是在中国社会处在重大的转型时期,人民政协更要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也只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人民政协才能显示在国家政治体制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