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籍是江苏人,在不同地方读书,分配到北京所以有北京户口,但也经常在上海、广州、西安和武汉做生意、更经常天南地北地飞,去过74个国家,大约500个左右的城市。地方去过很多,人见过不少,自从自己被分配到北京工作20年,发现不只口音慢慢带点卷舌音,也开始长得有点南人北相。很多人经常问我:你最喜欢的城市是哪个?我的回答是个个都喜欢,真的是个个都喜欢,因为每个城市总有点自己的独特地方,但是真正能明确说出来喜欢的理由比较多的城市很有限,而北京则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
我喜欢北京的第一大理由是北京这个地方事业发展空间大。北京虽说当官的多,但是官在北京其实也是蛮随和的,而且对很多事情反而不是管得很死的那种,比很多地方还要宽松,这就给出很多出息的机会与空间,我曾经细数改革开放以来出道的人物,成名者最多的,一来自广东、二来自浙江、三来自北京。北京的人文是鼓励你自己去折腾的、是对你折腾什么都不会大惊小怪的、是折腾什么只要有点概念就可能找得到资源的,北京人杂所以排外的味道就不浓,而且对你做啥事情都见怪不怪,实在是个创业的好地方。我自己创业开始的时候,碰到的朋友多数都是鼓励的,而且有不少还给了很多帮助,更有不少素不相识的朋友仅仅因为欣赏我做的事情就出手相助。
第二是北京这个地方的文化空间大。我倒不是说它有文化,不是说文化演出多,不是说这个地方文化事业单位多,也不是说这个地方文化人多,而是说这个地方让啥文化都有点发展的空间,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可以在这个地方组合。北京人还沟通信息,好侃,这侃可以出电影剧本、可以出商业计划、可以出合作方案、可以出革命分工,侃就是一个特别的文化交流模式,北京的多元性因为侃而转变为生产力,转变为驱动力,转变为资源分工与整合机会,而且这个是在柔性的交流之中实现的。一般人都知道连北京的出租司机都会报道各类消息,我一个哈佛的老外朋友甚至还写过一篇《出租司机:北京的第五媒体》的学位论文呢。
第三是北京的创业机会多。很多人觉得北京是个机关与官的世界,最多是国有大企业的总部所在地,但北京也是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动机集中地,想想中国GDP有多少是让政府投资拉动的,那么我们就理解在这发动机周围的意义:面包多面包屑也多,在那些重大的投资项目举措与各类政策行为后面,可以衍生出无数的大大小小的生意。这不是说这里只有太子党或者秘书党有机会,而是说即使普通人也可能在这更有机会,比如说北京媒体多,所以北京就孕育了很大的自由撰稿人群体,北京决策机构多所以也为咨询服务产业发展提供了机会,北京的教育条件好所以为自由艺术家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四,北京是一个各类机会主义者集中的地方。我在这里是以中立的意思说机会主义者,我是指来自中外各地的寻找机会的人——机会主义者的特点是想做事情、愿意追寻目标,而不是简单混日子,所以北京的事业人才的素质非常好,怎么样的人都可以找到,从文艺人才到数学人才,从管理人才到外语人才都行,他们想干事情、敢干事情、能干事情。这个即使是上海都比不了的,在北京找的人可以出长差、能持续学习、更注意维持关系而不要太显得功利、更多样化而且更有持续不断的供应。
第五,北京是个比较自然抒缓的地方。我说的自然是说这里的人不是很讲究,不是很装,也不是很作,有的时候稍微显得有点“土”,但是又能容得下各种人包括装的和作的人,这样大家就比较本色,不是很紧张,发挥就比较正常,三流九等的不是分的那么清,分得太清的人不是那么被人家待见,所以北京这个地面上更让草根与一般人多点出头的机会,如果你真的很努力上进的话。在北京,我甚至不需要在正式场合装所谓的“新北京人”(这在有些地方现在是很时髦的说法呢),因为作为外地人也基本上不会觉得不体面,这真是不错的感觉。
昨日场景:接受《第一财经周刊》关于公务员从业问题的采访。接受成都电视台采访。与西南交大公管学院陈光教授等见。飞到台北,准备出席明后天由远见主办的海外华人峰会。
今日小诗
气象
天不动声色的冷了,
连我的书香也被冻住,
但我的声色火热,
冰雪是我一杯暖洋洋的红茶。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香煸香干
茶豆腐干六块,切成粗丝备用。香菜茎三两切成寸段备用。起色拉油锅,热后将茶干丝先煸炒六七分钟至均黄,放入鲜红辣椒和白蒜的碎块,加盐酌量、糖少许,再炒三分,再放入香菜茎炒一分后出锅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