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全运会改制


 

 

    我是老资格的全运会反对者。立场十年如一日,论据每届有增添。不避啰嗦,陈述如下。

 

    其一,鼓舞国民的作用已经不靠全运。“体育除了给观众找乐子,还要给国家争面子。这正是全运会初创时的主要目的。那时因台湾占据了奥运等国际比赛的席位,我们被封闭于多数世界比赛之外。为了振作精神,鼓舞士气,显示中国人的气概,搞了全运会。时过景迁,我们早已加入到世界体育大家庭中。为中国人争面子的最好场合显然是世界体坛,而不是自家的操场。”

    其二,找乐子有了更好的替代。“老百姓现在能够看到的体育比赛太多了:奥运会、世界杯足球、世界田径、篮排、乒乓球锦标赛、亚运会、NBA、四大网球公开赛,等等。大家的心理空间有限,兴奋点让更高水平的比赛抢占了,全运会必将疲软。”(以上两点引自2000年悉尼奥运时笔者的文章)

    其三,全运会扰乱国内体坛秩序。上届全运会上丑闻多如牛毛,更有柔道的假赛与重赛,促使笔者撰文提出这一观点。本届全运会上这一扰乱主要来自赛场外的手段。各省市在激烈地争夺金牌,而金牌的多寡很难反映该省竞技体育的水准,因为运动员的省籍完全可以凭金钱来运作。全运会的金牌榜还有什么真正的、实质的意义可言?

    其四,全运会巨大的物质浪费。第一项浪费是资金。因为检查政府预算还没有成为常规,更没有细化到微观,公民无从扎实地论证浪费的程度。但是新建的场馆、盛大的开幕式等,都显示出这不是一届“朴素的运动会”。第二项浪费是从场馆到生态。在一个城市中迅速堆积起密集的豪华运动场馆,必然导致赛后使用少、闲置多。闲置的场馆长久、乃至永远地占据着城市大片的宝贵地皮,是对城市生态的破坏。

    第五,娱乐资源的浪费。当代社会是电视时代,又是娱乐的时代,而观看竞技体育是一大娱乐。绝大多数观众是通过电视,而非现场观看比赛。将无数赛事密集在半个月中,导致电视台只能播出其中一小部分比赛。我们为什么如此奢侈地对待这些娱乐资源呢?

    第六,对运动员缺乏尊重。很多优秀运动员的精彩的赛事无法播出,既是娱乐资源的浪费,也是对这些运动员的极大不尊重。国家级的赛事、他们优异竞技水准,乃至破了纪录,都理所当然地应该在第一时间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而密集的赛事决定了,这基本上是做不到的。

    第七,为奥运会等国际赛事选拔优秀运动员,在效果上全运会不会比专项运动会更好。

    鉴于以上诸多弊端,应该是思考全运会改制的时候了。

    改制不外两途。其一,激进的方案,取消全运会。将集中在一个时空中的众多比赛项目,分散在多个时空中。即只搞专项运动会,不搞全运会。专项运动会根据自己的特征,安排在不同时间、地点。其二,稳健的方案,改变全运会的方式。空间上化整为零,不是在一个城市,而是在多个城市举办,甲市办田径,乙市办游泳,丙丁市办篮球,戊己庚辛市办足球,十几个城市共同抬举起全运会。时间上不要集中在半个月,而是扩展到一个多月的时间中。这样可以缓解电视频道上的拥挤,让爱好者们各得其所,品味自己的喜爱的项目。

             (载于《南方周末》2009年11月5日,以上是原稿,发表时文字小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