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产能过剩任重道远


破解产能过剩任重道远

刘纯银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熊必琳日前在“2009中国国际节能环保论坛”上透露,根据38号文件抑制产能过剩的几个原则和政策导向,未来将严格市场准入,尽快发布引导产业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文件,相关内容年底之前基本上可以出台。其基本原则就是更多的用市场机制来引导,更多的用标准来约束。(115日《证券时报》)

抑制六大行业产能过剩(图)

为推进地方经济发展,近几年来,不少地方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甚至把招商引资作为地方的“一号工程”。在“捡到篮子里便是菜”和“无工不富”以及片面地追求短期内GDP的增长等理念影响下,一些地区在招商引资中只注重引进工业企业,而忽视了农业、第三产业领域的招商引资, 结果出现了不同地区所选择的招商产业仍然相近、趋同,造成了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现象。让人高兴地看到,国家已认识到当前产能过剩的严重性,929日国务院审时度势批准了多部委《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风电设备为重点调控对象。

其实,抑制产能过剩,几年前就要求过。为什么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但主要表现在:一是地方政府为了GDP的增长和就业人数的增加,鼓励企业扩大产能;二是资本的逐利性促使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要有规模,有规模才有话语权。所以无论对地方政府来说,还是对企业来说,他们抑制产能过剩总是被动应付,缺少主动性。这也意味着破解产能过剩任重道远。

如何让这次抑制产能过剩达到预期效果呢?有专家表示,政府控制产能过剩必须把好三道闸,即一是加大环保准入门槛;二是严格控制土地使用;三是限制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再融资。对此,笔者认为: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因为对一个地方政府来说,保证GDP的增长和保证群众就业比抑制产能过剩更重要。这可以从一些地方出台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中得到证实。

众所周知:产能过剩说到底是结构性问题,解决结构性矛盾是行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解决产能过剩的根本途径。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当前的招商引资,通过资金、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促进地方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就是说,要把当地招商引资与国家抑制产能过剩结合起来,不仅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而且要推行严格的项目审批管理;不仅要规范企业兼并重组,而且要加强行业产能及产能利用率的统一监测,并适时发布相关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过去经济发展盲目依赖投资的局面,才能达到地方招商引资与国家抑制产能过剩“两促进、两不误”的目标。同时,也期待地方政府和企业家们一方面要把眼光放长远,摸清市场情况,关心国内外形势,吃透政策,有选择地瞄准有市场有发展的高科技项目;另一方面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同时要加大问责力度,尤其对那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深层次矛盾

(下图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于2009年10月19日(星期一)上午10:00,在国宏宾馆B103会议室,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有关情况。)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李朴民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熊必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