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知幽明之故


   
    作者:利奈尔 

    关于天象风水我们就说到这里。继续来看下一句“是故知幽明之故。”这里的幽明,和我们现在说的幽冥世界是有区别的。所谓幽,指的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我们的感官无法感受到的世界,也就是后来说的幽冥世界。所谓明,就是我们人类通过眼耳鼻舌身能够感知到的世界,就是我们的现实世界。

  一个幽、一个明,体现出来的感觉就是一个阴、一个阳。幽冥世界就会有幽冥众生。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这些幽冥众生是天地间阴气聚集而产生的一些生命,这些生命的特点就是阳气极弱,所以我们看不见、摸不着,找不到它们的形体。这种阴性极重的生命体,和我们人类是共处于一个天地当中的。说白了,就是我们一般人说的灵魂、鬼魂这些东西。在东、西方的文化传统里面,人们都是承认这个东西的,对此都有一些共同的说法。我们以佛教为例。佛教讲六道轮回,天、人、阿修罗、畜牲、饿鬼、地狱,这就是六道。这里的幽,就是指天、阿修罗、地狱、饿鬼,这四道都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人和畜牲这两道,是我们人类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就是明。

  总之,“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完整的意思就是说,只要你学好了《易经》,天上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地上的山川河流、飞禽走兽,世界上一切知识,不管是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只要你把《易经》搞通了,你就什么都搞懂了。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我们上面说了“知幽明”,这里当然就要谈到死与生。按照古时候的说法,人死为鬼,就进入幽冥世界了;而人活着的世界是阳间,所以幽和明是不同的两个世界。这里的“原始反终”,实际上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天根月窟常来往”的体会,我们明白了易道原始反终的过程,那么对于生死之说,也就可以不了了之了。

  关于生死问题,中国本土的儒、道两家的传统不像佛教看得那么严重。孔夫子不言死,庄子轻描淡写地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他们认为,生命无非是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不过是一个聚散而已。从开始到结束,而结束又是新一轮的生命开始了。这也是一种轮回之说,中国式的轮回之说,也就是原始反终的道理。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后,佛教要了生死,就这么自然就了了。我们很多人学佛,根本上来说就是想了生死。其实,生死有什么好了的呢?真正明白了这个事情,就明白六祖大师说的“何期自性,本不生灭”的道理了。这个生命本身是不生不灭的啊!生命在这个世界上,不外乎就是原始反终的过程。六祖大师那么了不得的人物,他的生命也还是一个原始反终的过程嘛。他小时候没有了父亲,长大后上山打柴卖给客人,然后听闻《金刚经》,然后在五祖那里得到禅宗衣钵,然后成为一代祖师,最后圆寂,涅盘寂静。这就是原始反终嘛!

  这里波师兄斗胆说一句,真正从佛教的根本上来说,生死是个伪命题!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生死的。我们所谓的生死,在佛教里面就叫做“分段生死”,也叫“一期生死”。分段生死,就是说我们能够看得见的生命过程,都是一段一段的,充其量只知道这一百年的事,此前的一段和此后的一段,就无从知晓了。一期生死这个词更形象些,就像娃娃上学,开学上一年级就是生,到了毕业时,就要看考试成绩决定升学了,考得过考不过,这就是生死立判的时候了。大家都把《心经》背得滚瓜烂熟,“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从本质上来说,确实是没有一个生死可了。话又说回来,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经历分段生死。一天就是一段,白天稀里糊涂混过去,晚上稀里糊涂睡着了,到了第二天醒了又稀里糊涂地过。人的生命就是这样,往往都是这么稀里糊涂一段一段地过、一期一期地轮回。

  真正修行到家、了脱生死的人,是怎么看待这个生死的呢?宋代有个禅师,特别喜欢喝酒,叫做酒仙遇贤禅师,俗姓林,也叫做林酒仙。他有一首诗偈很精彩,我这里引用出来供大家欣赏:

  扬子江头浪最深,行人到此尽沉吟。

  他时若到无波处,还似有波时用心。

  扬子江就是长江,中国最大的河流。在这首诗偈里,扬子江比喻的是我们的人生,浪比喻的就是我们人生的烦恼。我们人活一生,烦恼痛苦多得跟长江里的波浪一样啊!人来到世上,就要承受生老病死这些痛苦的,就像一个旅人面对江深浪高、波涛汹涌的扬子江一样,只能愁眉苦眼,独自沉吟。当然,如果是一个真修行人,敢于直面自己的生死,参破了生死这一关,那就是“若到无波处”,就是了脱生死,再也没有烦恼痛苦了。但是,后面还有一句,真正修行到家、了脱生死的人是怎么用心的?“还似有波时用心”,这个时候的用心,还和以前是一样的,要回到生死烦恼中去,与生死烦恼打成一片。什么叫做了生死?就是要在生死当中去了生死。什么叫做断烦恼?就是在烦恼最厉害的时候去体会这个烦恼,去了断这个烦恼。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我们在这一点上引申开来,真正和佛法是相应的。我们把这些道理理顺了、消化了,就能够通达无碍了。说老实话,本光法师好好的一个法师,不讲佛经讲什么方山易啊?一部《华严经》好高的境界啊,为什么非要拿出方山易来旁敲侧击呢?我们说,目的都是一样的。有些人喜欢从《易经》上入手,有些人喜欢从佛经上入手,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要让有缘接触这个、有缘学习这个的人,通过学修而明心见性、开悟成佛、了生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