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议:经济学正在变成诡辩术
学问与诡辩的区别在于,前者有益大众,后者祸国殃民。经济学与关于经济现象的诡辩术之间的区别尤为如此。
在并不高超的诡辩当中,房地产业被歪曲成非实体经济,并有着与股市一样的泡沫化风险。其实,地产就是土地产出,与农产品一样,都是土地与人类劳动的共同成果。将房地产翻译成英文,是real estate,有真实财产状况的涵义。如果房地产业不属于实体经济,真不知道实体经济该如何定义。
迪拜债务危机发生后,有人高喊国内房地产发展要吸取教训。然而,迪拜世界之所以出现对外偿债危机,原因是其地产项目多以海外需求为主,以金融危机为背景,海外需求萎缩,地产出口锐减,当然会形成资金的入不敷出。国内房地产市场以内需占绝大多数,出口微不足道。正是出于这一原因,在金融危机当中,国内房地产市场不仅未见萧条,反而繁荣一片,新房销售如此,二手房销售如此,土地出让同样如此。
进一步说,数据显示,国内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所占的比重2008年仅占15.5%,07年占16.1%,03年也不过是20.6%。有这样的融资结构,说房地产开发过度依赖银行贷款,以至泡沫,纯系胡言乱语。
弥漫在国内经济领域的诡辩术远不止于房地产。关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有人一方面惊呼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又一再夸大通胀风险。其实,与产能过剩相对应的,是通缩;与通胀相对应的,是产能不足。城门楼子萝卜头子,哪儿跟哪儿呀!还有人将管理通胀预期的重点放在紧缩货币供给,而忽视了通胀所反映的是收入与物价的关系。然而,虽然紧缩货币供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仅此而已)抑制物价上涨,但也足以导致经济减速、失业率上升以及居民收入增幅缩小。
为什么经济学在国内越来越像是诡辩术,这是一个非常严肃而深刻的问题,很值得深入探讨。其中,有一个问题值得高度注意,这就是领导层的理论水平是否在向下沉沦。比如说,所谓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被概括为“以民为本”。笑话!以民为本,或为人民服务,从来都是执政的出发点,和目的。而科学的本质是实事求是,这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只能是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