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保目录全线升级的喜与忧


 

新医保目录全线升级的喜与忧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09年版)如之前相关部门官员透露的时间那样按新医改进程粉墨登场。如果说,此前基本药物目录等的出台是新医改的一大进步,那么,新医保目录将是这一进步能否真正让普通大众受益、能否解决“看病贵”这一难题的关键。
  新医保目录不论从品种数量、进出规范,还是从与基药目录的配合、使用要求等方面,都能看出“全线升级”的趋势。
  首先是医保目录品种,不仅总数、中药品规大增,一些新药也涵盖在内。新版医保目录分为西药、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等3个部分,其中西药1140个、中成药987个、民族药45个,与2004年版目录相比,新版医保目录共增加了260个药品,增幅为13.7%。甲类药品增加53个,增幅为11.8%;中成药品种增加20%,超过西药品种10.6%的增幅;民族药则减少2个品种;新增的260个药品多数都是近几年上市的经临床验证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的新药,如用于治疗肺炎和支气管炎的抗生素头孢呋辛、阿奇霉素等曾经以乙类药身份亮相的品种,此次都跻身全额报销的甲类行列。这不仅对研发型药企是一个显著利好,同时也能满足老百姓消费新药、好药的需求。
  其次是品种进出医保目录将日趋规范。此次专家组对目录的遴选是非常严格和科学的,如某药业的双金连合剂,是在遴选过程中考虑到虽然疗效确切,但市场占有量不高,即不符合规定的达标条件而被排除的独家品种。但此前透露的药品谈判机制,在此次公布的目录中并未提及,或许另行发布的“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药品谈判机制的有关规则,建立相应的工作组织体系,确定谈判准入的药品类别,组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药品供应商,对临床疗效确切有重大创新价值但价格昂贵可能对基金产生风险的部分药品品种,及其费用支付方式和标准进行谈判”的机制,将成为医保目录的有效阀门。
  再次是新版医保目录与国家基药目录实现了衔接承诺。基药目录的药品全部纳入医保目录,且基药目录内的治疗性药品全部列入医保甲类药品,施行全额报销。
  最后是医保目录重要的支付使用环节,各地完善对目录用药支付管理方式的转变,即“多用甲类目录中的普药,拉开与乙类药品的支付比例”,规定对甲类药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无权调整,应统筹执行,而对乙类药品的调整也有限制,不得超过243个(15%)。通过这些措施,直观地引导患者合理消费,同时鼓励医生按照先甲类后乙类、先口服制剂后注射制剂、先常释剂型后缓(控)释剂型等原则选择药品,鼓励药师在调配药品时首先选择相同品种剂型中价格低廉的药品,约束医疗机构的开药行为。
  当然,尽管新医保目录符合出台时机和设想,但在具体操作实施中还是有一些难题。如基药(基层部分)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药,但具体的报销政策没有提及太多,还需一些细则来规范实施。
  笔者更希望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探索逐步取消医保药品目录,全面实行国家基药制度。而对于普药生产企业明显受益的问题,现在恐怕还言之过早。基药目录与医保目录重要的使用“高地”大医院,也在改革之列,而且大医院版基药目录仍未出台,配送方法细则尚未明确,入围企业究竟可以享受多高的报销保障,现在仍是未知数。
  产业正经历着新医改的初体验,其中涉及利益群体最广的医保道路更是艰难。大刀阔斧改革的种子已然播下,接下来,就是辛勤的劳作,并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