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


 

经过近三年多的构思和准备,我的新著《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终于杀青并由中国经济出版社正式出版。12月15日上午,《低碳之路》新书发布会在金融街丽思卡尔顿酒店举行。我的一些朋友、业界一些专家学者以及部分新闻媒体记者到场,对这本书的内容意义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和点评。

下为新书发布会实录。

 

 

主持人(中央电视台记者马媛):熊焰先生的新作《低碳之路》在长久期盼之后今天终于跟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来的路上一路狂堵,北京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周围空气非常污浊,我一边开车就一边想,《低碳之路》这本书来的正是时候,可以让我们及时了解低碳生活的重要性。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低碳之路》的成书背景。

 

毛增余(中国经济出版社副社长):我在此想借《低碳之路》发布会的机会多说两句,因为我有一个情结在里面。

 

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两本书我读了以后一直不能忘怀,一本叫《增长极限》,还有一本叫《熵》。这两本书所阐述的新的世界观,一直影响我到现在。我之所以能在出版社工作,感觉冥冥之中就有一种力量在牵引着我,或许就与这两本书有关。

 

《增长极限》和《熵》这两本书中就驳斥了那种不断增长的资本主义思想,书中指出,用倍增速度取得的社会增长,最终所达到的极限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两本书都提到了第三世界如何发展的问题,他们认为任何第三世界国家都不要希望未来几十年能达到美国水平,因为占世界6%人口的美国人耗费着全球占三分之一的资源,显然世界支撑不起那么第二个美国的出现。所以当有人说美国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的时候,我一直不敢相信。当然这两本书也有局限性,它可以把一个乐观向上的人变成一个悲观的人,《熵》的作者就认为,任何增长都会导致能源衰竭,所以人类的历史最终会衰亡。为此有一段时间我都变得有些郁郁寡欢。

 

事实上,当矿物资源没有耗尽的时候,地球已经发烫了,所以人类要向地球作出妥协,这就是气侯变暖带来的课题。近年来低碳这个词汇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低碳经济、低碳革命不绝于耳。自08年以来,我们出版社一直在论证低碳方面的选题,我们也联系了相关的单位,包括大学、研究机构、政府机构等等。我们发现很多专家学者对这个选题都非常感兴趣,但当他们真正落笔写的时候,我们又发现,这些专家学者尽管各有偏长,有的擅长节能减排,有擅长的新能源等等,但是要系统把握低碳经济概念,这样的人却并不多。从目前已经出版的低碳方面的书来看,也多半是论文集,这说明多数专家还没有从象牙塔中走出来。

 

正当我们在为如何为读者提供这类作品烦恼的时候,北京环境交易所的同志给我打了一个电话——也许这真的是机缘巧合,我们才知道,原来北京环境交易所在低碳领域方面走到了业界领先的地位,而且他们即将成果要出版了。我们得到这个信息非常高兴,通过与他们的交流,特别是在和本书的作者熊焰董事长有了一次面谈之后,更加感觉到,这本书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书。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低碳之路》终于在哥本哈根世界联合国气侯大会之前,特别是2010年1月8的图书订购会之前与大家见面了。

 

为什么说《低碳之路》是本好书?因为这本书把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话题,从专家的角度,用通俗的语言进行了分析,比如书中提出的低碳生活方式和新节俭主义,这意味着人类可以用自己的手段来解决增长的惯性问题,人类增长的动车组有了刹车,进而可以更从容地为我们的发展模式赢得时间。谈到这里可以说,《低碳之路》这本书的出版把我20多年前读到的《熵》给我带来的郁闷之情一扫而光。

 

熊焰:这本书从酝酿到出版,经历了将近三年时间。作为北京环境研究所董事长,我本人自从事这项工作以来,觉得这个方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信息量非常大。作为平台的第一负责人,我必须要弄清楚它的业务边界和逻辑框架,我做事情会对自己有一个要求,就是要能说服自己,基本想清楚后再去做。大概在策划了一年多时间后,积累的资料逐渐多了起来,于是就有了写一本书的想法。

 

过去一年里,中国在应对气侯变化和能源政策方面,其强度与幅度之大超出业界预期。“碳交易”也从一个不合时宜的话题变为人人关注的时髦词汇。可见随着应对气侯变化的国际形势转变,中国的态度也在迅速发生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和我的团队就一直在跟踪、学习、研究、适应。每当出现一个新东西、新概念、或者新突破,我和我的同事们就马上进行研究。经过这样一年高强度的学习、理解和提炼,这本书也就逐渐形成了。

 

这本书赶在这个时候出来,当然也有时间背景上的考虑。大家都知道哥本哈根大会正在召开,全世界对这次大会都充满期待,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成为了当前压倒一切的共同话题,大家都怀着一种“拯救地球”的期盼,等待着大会取得成果。今天来看,事态似乎变得有些扑朔迷离,大会并没有朝着大多数人乐于看到的方向前行。但我本人是乐观主义者,我认为事情总会有结果,总会向前走的。正因为考虑到这么多情况,我和我的团队们才决定要把《低碳之路》赶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出版出来,现在正是人们最关注这个话题的时候,也是大众最需要了解这方面知识内容的时候。作为业内人士,我们有这个责任把相关信息告诉公众,告诉读者。

 

《低碳之路》的信息量确实比较大,它的写作基础是我个人在这方面的学习心得和读书笔记,后整理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笔记”,部分已在博客上刊出。我通常是把自己学习到的大量内容都记录下来,再按照需要的逻辑加以整理,由此就形成了这本书的框架基础。

 

这本书的核心逻辑在于:过去的发展模式已经到了尽头,比如美国式的高消耗、高耗能的模式,以及中国的“两低两高”模式等(低技术、低劳动力、高成本、高污染和高耗能),这种发展模式已经该调整了,再不调整就可能耗尽我们子孙后代的资源和环境空间,它是不可持续的一个模式;其次,人类社会的努力会产生效果,会有应对这些问题的办法存在。我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我认为通过人类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一定会产生积极效应,人类共同拯救地球的行动一定会开花结果。这是这本书希望向读者传达的一个思想。此外,这本书还要表达的一个理念,就是在重大变化面前,主动应对要比被动应付好的多,早动手要比晚动手好的多。

 

《低碳之路》能够完成和出版,我要感谢北京环境交易所的整个作业团队,这本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我们交易所工作研究的成果;我也要感谢中国经济出版社,他们能在接稿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组织出版出来,充分显示出他们的工作效率和职业水准;还要感谢今天在座的朋友们,实际上很多想法都是在与这些业界、学术界的朋友们互换之后形成的。 

 

贺强(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证券与期货研究所所长):《低碳之路》读过后感受很深,我个人的评价是,这本书可能是迄今为止我们国家研究和宣传碳经济方面最全面、最完善、最深入的一本专著。

 

读这本书也引起我很多联想。大家都知道,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工业社会,网络的创造带来了信息时代,它们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各国也都发生了经济方式的转变。那么未来能够彻底改变我们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甚至涉及到经济发展模式变革的还有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低碳经济。所以说这本书的立足点非常好。

 

我们中央财大其实也在做这一方面研究,尽管在“碳经济”方面我们是外行,但涉及到碳交易和碳金融我们非常感兴趣,因而我们也与北京环境交易所建立起合作关系。去年底,我们和环境交易所合作给市领导递交了建议,建议在北京建立“零排放研究中心”,现在叫“碳排放研究中心”,没想到半个月之后市长就做了批示,并且交给副市长进行策划。在今年两会上,我作为政协委员也写了提案——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革命,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彻底转变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案。

 

中国经济发展一直是忽冷忽热,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发展有两大瓶颈,一个是资源瓶颈,一个是环保瓶颈。一旦经济增长太快,在两大瓶颈约束下,就只能用收紧政策的办法把过热的经济冷却下来,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三十年下来,这种经济发展经济模式越走路越窄,所以我们必须彻底变革,走一条全新之路——这就是“低碳经济”。所以我觉得这本书能够在这个时候及时出版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本书尽管我只是粗读,但我也写了一个读书笔记,有一些自己不太准确的认识。这本书对我的提示是:一切污染都可以归结为碳排放;一切碳排放都是可计量的,具有标准性和权利性;一切具备这些特征的东西都可以商品化,从而具有可转让性和可交易性;一切可转让的商品都可以股权化,这就涉及到我们关心的“碳交易”甚至是“碳证券”。低碳之路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唯一之路。其中“碳中和”是企业、个人为抵销对大自然造成的伤害自觉采取的补偿行为,它是通过低碳和碳交易实现的,碳中和与低碳将会彻底改变人们的观念与习惯,将会彻底更新企业经营理念,甚至变革经济发展模式。

 

曹和平(北京大学教授,经济学家):“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概念,实际上在最近五年,尤其过去两到三年之间才被人们非常严肃地对待起来。我记得去年的时候,熊总写了一个大纲,让我帮着提些意见,我当时就发现他的观念已经超出同时代绝大多数人对低碳经济的思考层次。从他的大纲里,可以看到他已经能够从整个社会变迁、技术变迁和生活方式变迁意义上来讨论这个问题。因为他思考在前面,所以就走在了前面,也就能够在哥本哈根气侯大会召开前就出版出来。

 

作为一个作者,最幸运的就是他写的东西可以和时代同步。写书是有生产过程的,只有比同时代的人早走一段时间,最后才能和时代的需要合拍。所以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我看到了一个作家的思想走到了时代的前面。一个好的作家,必须具备有好的写作感,正如我们学经济学的人要有经济感,学哲学要有哲学感,学音乐的要有乐感一样。所以这道门槛作者已经迈了过去。我也是一个作者,我也希望自己在科学研究方面可以走在时代前面。这是我的第一个感受。

 

第二我想说,低碳经济不是一个流行文章和流行杂志说的概念,低碳经济意味着一种技术革命和时代变革,它预示的不是单个行业的突破,而是人类进步路线的哲学变化,这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低碳经济影响人类的消费行为,能够带来人类生活消费的变革,它不是说人洗脸的时候要省几滴水、烧柴的时候少用多少煤、开车的时候少加多少油的问题,决非是停留在那种层面;它是要表述另一种境界——比如当人类未来到了低碳经济时,人们要在地上150米之上骑自行车,当然它不是一般的自行车,这才是低碳之路要告诉我们的东西,所以它预示着人们未来的生活方式。

 

第三,我觉得走低碳之路会给中国带来产业结构的转型。中国经济发展三十年来一直在调整产业结构,到今天还没有调整完,为什么?因为调整老结构就跟把男人变成女人一样难!但是如果出现一种新东西,一种先进能源和新能源——像我们曾经参观过的一些工厂一样,手机放到兜里就可以充电了,由先进能源的发展去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样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第四我想说,低碳经济可能带来人类社会的变迁。低碳经济到底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变化?可能有90%的人都把它当成媒体炒作的概念,但还会有10%的人在那里脚踏实地做,这本书的出版就给我们媒体和学术界提供了一个这样的认识。中国如果有30%-40%的人认识到低碳经济重要性,那时中国就可以引领世界经济潮流,从技术到生活再到生产方式的全方位领先。

 

张建宇(美国环保协会中国项目负责人):这本书我翻了以后,觉得它涵盖的领域和范围非常全面,它所表述的思想内涵恰恰是我们这些搞环保、搞低碳的人所期待的一种东西。气候与能源问题的解决,一定是一种分散式的解决方式,问题最终的解决方案和解决结果也会影响到千家万户。把我们对未来的期望都寄托在某一种具体技术的突破,以此来解决我们的生活问题,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也过于冒险。而《低碳之路》这本书,恰恰从另外一种角度,从金融或是其他行业视角去看待低碳问题的解决。这本书的全面性论述,表明我们离找到答案的时间不远了,因为大家都在关注这个问题,在想这个问题。这就给我们带了一个好头,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人从不同行业视角来看待低碳经济,从他们专业角度来贡献知识和力量,为这个事情群策群力,找到一条解决的道路。这条路我们原本并不清楚,如果知道就不会谈的这么难了——192个国家在哥本哈根大会上谈的这么艰苦,就是因为不知道如何解决。所以如果哥本哈根会议成功了,就代表全人类的自下而上的政治体制模式出现了,192个国家在一起投票,形成了一个共识,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来解决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能够解决,将来就没有什么事情解决不了。

 

第二我想谈一下我自己的体会。我做碳排放贸易做了九年,我的体会是,这个事情正在大规模加速。这当然有国际政策和国家政策的背景,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因为有北交所的加入,才加速了这个事情的深入。所以将来如果有一天回顾中国低碳发展的历程,如果中国大规模开展碳贸易或者碳交易的话,北交所还有北京环境交易所肯定是要进入史册的,这是我作为一个第一线的人一个切切实实的体会。

 

交易所不可否认会有经济性的考量,但是交易所处在社会纽带性的位置,和方方面面打交道,上有政府,下有老百姓,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比如北京奥运会出行这个项目,上面是奥组委,下面是三十多万群众,你想象不到除了北交所,还会有哪一家机构能有这样的能力和触角把这么多方方面面的社会要素结合在一起。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交易所的经济利益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他们为此所做的努力我们可能并不知道,或者等将来作者再写回忆录时会揭示出来。

 

第三我想说,不知道大家对哥本哈根会议关心到什么程度,上一周谈的很多事情是金融问题还有目标问题,这周谈的实际上就是较真的问题了——各国都要说出一个减排数,要说出这个数到底有多大的可信度和可实现性,这显示会议已到了最后阶段,落实到了最根本的问题上。此后,必然会进一步落实到每个国家企业排多少这样一个具体的、量化的概念,这才是远景实现的目标。

 

所以我觉得,所有人的参与肯定是问题解决方式,但是这个问题的解决根本,在于所有人要对这个事情进行较真,如果较真的话,不管是我们把碳交易看成解决方法也好,还是碳交易能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也好,不管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交易所的存在和它作为纽带所起的作用都是非常巨大的。交易所将来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我们现在可能还看不到,但可以感觉得到,北交所和《低碳之路》这本书,势必会在中国的低碳发展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唐人虎(大唐集团CDM业务负责人):这本书我觉得名字应该叫《碳路者》,“碳”与“探”谐音,恰能体现出作者是这方面的先行者。

 

我对这本书的最大感受,是它对各行各业都给出一个探路的方向——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每条路怎么走,就要落实到自己是怎么想,怎么做,用什么方式。《低碳之路》对目前低碳行业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环节、企业环节、IT、金融、交易、消费等,都提出一条思考的路,即各行各业到底该如何去走低碳之路。这只是思考方式,具体到每个不同行业,大家领悟的可能会不一样,因为走一条好的路,不可能是一个人或者一个行业可以走出来的,而是各种机制加在一起。

 

我也一直在想,低碳这个事情为什么会闹的这么热?以前也有资源,环保,水资源、二氧化硫等等诸多热点话题,为什么那时候没有达到全球关注的程度,而只有到了低碳问题时,全球就开始关注了呢?

 

个人认为,低碳是人类共同的话题,而其它环境问题都带有区域性,或者说它们的共同性没有那么明显。低碳涉及到了地球生存的问题,而地球只有一个。正因为如此,才凸显出了这本书的可贵,它把各行各业所有的思考都结合在了一起,群策群力地想办法。当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点,问题是怎样才能把这些点连起来,变成一条大路,一条低碳之路,这才是我们要做的。这是这本书试图揭示的,它的目的是要让中国走的更顺一点,成本更低一点,花的代价更小一点。

 

管清友(中海油能源研究院研究员):《低碳之路》的语言很活泼,这对于书的普及性非常重要。这本书系统交代了从气侯变化到低碳经济、到碳交易的一个脉络。2003年当英国政府白皮书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后,并没有得到什么重视,直到2007年IPCC气侯报告提出以后这个词才开始在全球流行起来。去年我们去斯德哥尔摩开会的时候,主办方还要求我们每个人对低碳经济给出一个概念理解,就是因为当时还没有统一的、大家公认的概念。《低碳之路》这本书,则是指出了低碳经济的前因后果以及解决方案。

 

我发现这本书里有四个脉络:书的起点是气侯危机、能源危机与金融危机,书中从三大危机开始提出了所谓低碳经济道路,此后又演化出四个脉络体系。

 

第一条脉络是从气侯变化到碳交易机制及市场前景;第二条是从我们对化石能源(碳能源)的依赖,到现在面临的能源危机、能源政治、以及西方社会要摆脱对产油国依赖的形式;第三条脉络是增长极限——从罗马俱乐部引出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反思,最后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黑色失业与绿色就业”的概念,指出低碳经济有利于促进绿色就业;第四条脉络,是从文明的循环以及汤因比在历史研究里提出的挑战应战论,到我们对经济增长的反思,其中讲到的尼泊尔和北欧模式对读者特别有启发。

 

现在哥本哈根会议还在开,作为一个政治会议或者“闹剧”来看,业内研究者实际上感觉有点悲哀,在人类面临这么大的危机的时候,大家却还在具体的事情上争来争去,我觉得没有人能为这个会议指出一个明路,我比较悲观,觉得达成量化协议的可能性很小,《低碳之路》上也这么说,对气侯变化影响最小的国家,反而是气侯变化伤害最大的国家,比如像马尔代夫,他们就说,“趁我们还没有淹没,你们赶紧来玩吧,你们来我们这旅游,我们赚了钱好举国迁到别的地方去。”这真的是很悲哀。

 

最近关于低碳方面的书有很多,但真正从市场机制方面提出解决方案,包括比较详细提出碳金融、碳保险等金融解决手段的,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不敢说这就是市场中的第一本,但在我的阅读范围内这的确是我第一本。有了解决方案,人类就有了希望,决策者就觉得我可以做这个事情;如果没有方案,你光说一个大而化之的概念,决策者是不太敢做这个事情的,因为他要考虑这个后果。这个方案里面也有三条脉络,就是国家、企业和个人这三大主体的责任。

 

国家责任是提出方案,建立制度,真正实现制度创新。可能金融产品创新还是次要的,建立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国家要做的就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肯定比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重要的多。企业责任就是要加强碳资产管理。如果管理不好可能会成为“碳负债”,企业还要承担社会责任,未来关于碳的问题不仅仅是社会责任,还是政治责任和经济责任,如果一个企业管理不好碳资产,还是高碳企业的话,那这个企业就没有生存能力。从个人来讲,这本书也提出了“新节俭主义”,我个人理解,个人行为要达到一种“碳中和”的目标,通过种树等方式把自己排放的碳予以中和,这是很好的方式。走低碳之路要从身边做起,要树立这方面的价值观,这是这本书提出的要求。

 

主持人:各位嘉宾的点评让这本书得到一个升华,可以让读者更加全面来理解这本书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接下来时间留给媒体朋友。(后略)

 

 

2009,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