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为了充分了解当前农村基层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推进我省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参考,我们就农村税费改革及相关政策、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农村城镇化等农业农村发展的热点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在陕北、关中、陕南各选取3个乡镇10个村,对镇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分别进行了调查,累计收回干部卷141份,农民卷287份。从调查分析看,以税费改革为标志的新一轮农村改革,明显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干群关系改善,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强,农村发展环境优化,但在农业农村发展整体弱势局面短期内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的现状下,基层干部群众对进一步强化农村政策、推进改革与发展寄予厚望。而以调查结果对照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决定,更能深刻体会全会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关于农村税费改革及相关政策
从调查看,税费改革特别是取消农业税以来,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农村干群关系改善,干部作风转变,但与此同时,基层政权组织的运转面临困难,农资价格涨幅过快、土地分散不适应规模经营、农业保险试点推进较慢等成为新的突出矛盾,缺资金、少技术、没信息是农民发展生产面临的最主要制约,干部群众一致认为农村发展的关键是选好带头人。
(一)关于农村税费改革及相关政策。税费改革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催生了农村发展的重大变化,基层干部群众一致认为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干群关系改善,干部作风转变,但基层政权组织运转困难,希望提高基层干部待遇并制定激励机制。调查中,97%的农民反映负担减轻,75%的农民表示现在没有负担,82%的农民对政府更满意。87%的农民和79%的干部认为干群关系变好,其中54%的农民和32%的干部认为变好了很多;48%的干部认为乡镇政府最大的问题是促进农民致富;超过80%的人认为镇村两级干部工作积极性提高,但60%的人认为基层政府无财力办事,78%的干部感觉乡镇财政困难,仅11%的村除干部工资外还有收入来源能为村民办实事。56%的人认为镇村两级没有财权对上级更依附,同时44%的人认为乡镇对村上的事务管理减少,这可能会造成公共服务削弱。农民群众对“多予”政策的感受明显增强,51%的人认为村级公益事业在农业税取消后有增加。如何弥补财力,50%的干部选择争取更多的转移支付,选择发展经济培植税源的仅25%。加强基层组织建设,50%的干部希望提高待遇并制定激励机制,其次是加强培训,再次是加大项目资金投入。
(二)关于国家对农民直补政策。直接补贴很受农民欢迎,亦很有效果,但干部群众对补贴赶不上过快的农资价格上涨速度反映强烈,普遍希望提高补贴额度,增加补贴项目。87%的干部和94%的农民认为直补有必要,其中76%的农民认为很有必要;但补贴效果只有62%的干部和66%的农民认为很好,33%的干部和农民认为一般;58%的干部和61%的农民认为直补赶不上农资价格上涨速度是最主要问题,要求提高补贴额度。农民对直补政策的渴求度较干部高,对农资上涨过快的感受比干部更强烈。
(三)关于农村土地政策。干部群众认为农村土地政策基本适应当前形势,但必须调整和完善,普遍希望对在家人口大稳定小调整的基础上推进土地流转。72%的干部和58%的农民认为土地政策基本适应形势但要适当调整,有30%的农民认为已不适应形势,要大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63%的干部和64%的农民认为是土地过于分散不利于规模经营,其次还有征地制度不合理、承包期太短和农村宅基地产权问题,但反映强度远低于前者。关于政策方向,45%的干部和25%的农民希望在家人口大稳定小调整,35%的干部和23%的农民希望流转土地向大户集中。82%的基层干部对土地流转给予肯定,希望鼓励并保护农民利益。但50%的干部反映当地土地流转比例不到5%,基本是外出打工人员转包。调查表明,农民并没有一些经济学家宣扬的土地私有化的冲动,有这一想法的农民只占14%;宅基地产权及抵押出售问题,仅10%的农民关注。乡村干部对土地私有化更只有3%的认同,希望宅基地可抵押出售的也仅17%。干部群众对改革农村征地制度问题的关注度也不高,农民为10%,干部为14%,因为除过城镇与交通沿线外,征地与大部分农民无关。
(四)关于农村发展的关键。选好村班子的当家人始终是农村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而缺资金、少技术、没信息是农民发展生产面临的最主要问题。77%的干部和73%的农民认为农村发展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其次是加大国家投入、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府服务。77%的农民和67%的干部认为缺资金是农民发展生产的首要问题,其次是不懂技术,再次的因素农民认为是没有致富信息来源,而干部认为是没有可靠市场。
(五)关于农村金融。农民发展生产的资金主要靠自筹,贷款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担保复杂、额度太小、利率过高是主要表现;基层干部群众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度还很低,但期望值很高,普遍希望覆盖到畜牧养殖和大田作物上。88%的干部和79%的农民认为贷款难,认为很难的为22%。农民发展生产第一资金来源是自有资金,有57%的干部和48%的农民选择。51%的农民和干部认为贷款担保手续复杂,38%的农民和55%的干部认为贷款额度太小,36%的农民和58%的干部认为贷款利率太高。和干部相比,农民显然更关心能否贷出款,利率尚在其次。农业保险,只有51%的干部和38%的农民知道,但96%的干部和95%的农民认为有必要,55%的干部和51%的农民希望在畜牧养殖上率先保险,其次是大田作物;存在的主要问题,干部认为保值太低且赔付不及时,保费高;农民认为保值太低而补贴太少,保费偏高。
二、关于农村社会保障
基层干部群众对农村社保制度高度关注,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农村合作医疗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进一步拓宽政策覆盖面,加大资金投入和监督管理,特别是农村合作医疗,要切实改善乡村卫生设施,提高医务人员素质。
(一)关于农村社保政策的认知。基层干部群众对农村社保政策的关注度很高,并寄予愿望。77%的干部表示知道农村社保政策,98%的干部认为农村需要社保政策。农村社保政策向基层政府传达主要靠传统的上级政府发文和开会(69%和35%的选择);向农民的宣传方式,最主要的是电视(82%),其次是报纸(64%)、广播(56%),网络的作用已被基层政府重视,选择比例达19%,高于制作宣传手册。农民知道政策的途径,最主要的是电视(82%),而报纸、广播远低于电视的效果,网络比例超过10%,显示了农村信息化的成果和新一代知识农民的成长。
(二)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农民的养老观念已有很大转变,参与社会养老的积极性和满意度较高,但对基金的管理有一定担忧,基层干部希望扩大覆盖面并筹资多元化。对于养老问题,76%的农民首选社会保险,选择子女赡养的只有12%;农民对参加养老保险试点的总体满意率为87%,略低于干部组的89%;存在的顾虑,46%担心交的钱管理不善拿不到,37%觉得返还期太长,还有26%害怕政策变。政策的完善,基层干部64%希望拓宽覆盖面,58%希望多渠道筹资减轻农民负担,44%希望加强监督。
(三)关于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与积极且整体满意度较高,但强烈希望政府加大投入,改善乡村卫生设施,提高医务人员素质。被调查的农民95%参加了新合疗,未参加的最主要原因是新合疗只报销大病且比例太低;74%的干部认为农民参与积极,89%的干部和85%的农民对新合疗满意。存在的问题,在制度层面,68%的农民觉得到指定医院看病转院手续复杂,45%感觉报销手续繁杂且难找负责的部门;在服务层面,农民的70%认为乡镇医生水平不高,45%认为医疗设备太差;而干部的70%认为医疗设备太差,31%认为医疗人员缺乏。对于完善新合疗,71%的干部认为要加大乡村卫生设施向投入;61%认为要加强农民宣传教育;再次是加强管理和提高医疗人员素质。
三、关于农村教育科技文化
基层干部群众对农村教育科技文化政策总体认可,但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落后、教师素质不高的问题反映强烈;农民学习农业技术和参与集体文娱活动的意愿很高,但政府服务不足。
(一)关于农村教育。读书仍是农民改变命运的首选途径,农民的教育成本已下降,但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与师资水平都需要大力加强。73%的干部和59%的农民都认为教育最主要的作用是帮助农民选择致富的方法,其次是改变农村的文化状况,增长农民的见识。92%的农民表示能负担得起孩子的教育费用,认为收费太高的只有3%。存在的问题,49%的干部和38%的农民认为教师素质太低,33%的干部和35%的农民认为学校条件太差。政策建议,干部希望改善学校教育设施(68%)、提高教师素质(57%)、增加教育投资(48%)、开展职业教育(40%),农民希望提高教师教学质量(47%)并改造学习条件(26%)。
(二)关于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最希望参加集体的文娱活动,而实际上却是普法与计生宣传最为经常化,与农民的需求有很大差距。最希望参加的集体活动,选择文娱活动的农民高达48%,其次是村选举和经济事务;在看电视时,58%的农民选择新闻节目,其次是农业技术节目与天气预报(35%),再其次才是电视剧(26%)。在农村经常开展的活动,有78%的人选择了普法宣传,58%的人选择了生育文明宣传,其余的认知度均在30%以下。
(三)关于农业技术服务。农民有很高的农业技术服务需求,但对实际服务情况评价不高,需要在工作实效上再下功夫。65%的农民表示希望学习农业技术知识,远高于法律、文化等方面,47%和40%的干部表示农业技术工作效果不明显。但也有35%的人认为农技人员很负责任,仅1%的人认为农技人员态度糟糕,显然,农技服务的症结在业务水平不高,而非作风问题。农民最希望在资金扶持(52%)、提供农资(47%)、技术培训(45%)、产品收购(37%)、提供信息(34%)等方面加强服务,基层干部希望建立示范基地带领农民(72%)、加大新技术推广(71%)和农民培训力度(66%)。
四、关于农村城镇化
农民有很高的进城意愿,收入高、创业机会多、文教医疗条件好是主要吸引因素,开支大、住房紧、人际关系淡是主要限制因素,娱乐设施匮乏、社区活动太少、环境保护不力是干部群众对当前生活状况最不满的地方,没有技能导致农民外出务工困难,劳动力转移后续潜力下降的问题逐步显现。
(一)关于农民的城镇化趋向。农民的进城意愿较高,县城是第一目的地。有66%的被调查农民表示希望进城,而明确表示不愿进城的只有8%,无所谓的26%。有43%的干部和45%的农民选择农民最有可能向县城迁移,23%的干部和35%的农民选择会向大中城市迁移,26 %的干部和17%的农民选择向本镇迁移。
(二)关于影响农民进城的因素。收入高、创业机会多、文教医疗条件好是吸引农民进城的主要因素,开支大、住房紧、人际关系淡是主要限制因素。选择收入高、创业机会多、文教医疗条件好的农民分别为55%、54%、41%,干部分别为42%、66%、61%,表明当前农民进城的第一影响因素仍是收入和就业,其次才是生活条件。在限制因素上则干部与农民的选择一致,70%的干部和84%的农民选择开支大,53%的干部和52%的农民选择住房紧,36%的干部和26%的农民选择人际关系淡漠,选择城市生育政策较严的农民只有7%,显然农民的生育观念已有很大转变。选择农村住房不易处置和放弃土地承包权的农民分别仅为10%和4%,显然农地产权决没有像一些经济学家宣扬的那样绊住了农民进城的脚步。
(三)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制约农民外出打工的首要因素是没有一技之长,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是当务之急。53%的农民认为不能外出打工是因为没有一技之长,其次是家里没有多余劳动力(43%),其中陕北、陕南的农民更将此条放在第一影响因素,这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潜力已不大。72%的干部认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不足是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农民工权益无法保障和农民回乡创业缺乏支持,政策建议是,开展职业培训以提高就业能力(71%);健全服务体系并引导有序流动(61%);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并城乡统筹就业(56%);进行开发就业试点以促进农村就业(53%)。
(四)关于生活现状的评价。在硬件设施改善后,软件服务已成为新的瓶颈,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刻不容缓。在11项调查指标中,干部组满意率前三位为政府服务(89%)、通信设施(87%)、邻里相处情况(86%),其次是交通设施(83%)、教育设施(81%)、水电设施(77%)、治安状况(73%)、医疗设施(63%),后三位是休闲娱乐设施(45%)、社区活动(58%)、环境保护(59%)。农民组满意率前三位是水电设施(90%)、通信设施(90%)、邻里相处情况(83%),其次是交通设施(82%)、教育设施(81%)、政府服务(73%)、医疗设施(70%)、治安状况(65%),后三位是休闲娱乐设施(37%)、社区活动(39%)、环境保护(64%),对政府服务的满意率农民组与干部组的评价相差较大,而且农民的硬件指标满意率要高于干部,软件指标的满意率要低于干部。
通过调查,我们深深感到进一步推进农村发展,必须在农村基本政策和体制上实现更大突破,进一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在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的大背景下,着力突破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技术和土地等瓶颈性因素,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公共服务和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加快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从调查看当前农村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