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三国史”


 

  虽然笔者的本行不是历史,但笔者从小就喜欢看史书,爷爷也经常讲一些历史故事,尤其是讲家乡附近传下来的曾国藩、左宗棠的逸闻趣事(曾国藩的老家和左宗棠入赘地其实相距不过30里),后来又专门背过好多本中外历史教材来考验记忆力。所以对中外历史还算是略知一二吧。

 

历史到底是什么?历史的文字记载是什么?历史有没有真相?历史的真相又是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同一段历史,不同的人、不同的学家会有不同的解读,对后世的影响也就截然不同。因为从李世民的观点出发,历史是预见未来的兴衰的,如果一个历史没有解读得合符人类前进的方向,那么对后世的影响将是“反潮流”的,将是“阻碍历史前进的车轮”的,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将是灾难性的。反之亦然。

 

君不见,在马克思的伟大著作中,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所以后来他的无数追随者为了富足平等的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献出了生命;在弗洛伊德的伟大著作中,性欲(泛指人的食色性)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也是历史“革命”的原动力,所以在几乎整个20世纪,西方社会伴随着产业革命的物质成就之后,开放、自由、独立和个性几乎充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十多年前,亨廷顿向世人推出了“文明冲突”理论,所以,在21世纪曙光初照之时,地球上又重新燃起了阿拉伯人的恐怖袭击和新的“十字军东征”……

 

解读历史不是就历史而还原历史的支离破碎的现象的所谓真相,而是要像李世民所说的那样,是为了未来人类文明的浩浩荡荡的坦途而做合符逻辑的解说。犹如管理决策一样,任何决策必须是面向未来的,纠缠于过去的是是非非于事无补的;也许,解读历史就是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为未来找到一条方向明确、即使布满荆棘也必须义无反顾的道路!

 

笔者不才,在此结合多年研习经济的背景,对中国历史做个浅显的简要解读,做个抛砖引玉吧,希望有睿智之士为中华民族的前途而深思。

 

笔者认为: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三国史”!

5000年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从王国、到帝国、再到党国的“三国”历史!

 

1. 王国时期:从5000年前黄帝大战蚩尤时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时为止,跨越3000年历史,中国版图上存在或多或少的诸侯王国,期间虽然出现了黄帝、炎帝和夏商周的统治者,名义上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整个中国实际上是大权旁落,各个王国各自为政,纷争不止,大多是在外敌入侵时各个王国才在名义上的“联合”统治者带领下一致对外,有点类似现代意义上的“邦联”又不完全一致。用经济学工具来分析,有点类似于不完全竞争的“政治市场”,各个王国就如同一个个企业,大王国是大企业,小王国是小企业,大大小小的国王就是企业的董事长,“将相和”就是企业里的总经理和主管业务的常务副总了,(王国)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并且时而分化成为不同的企业联盟(有点寡头垄断的意思),期间大起大落者有之,如春秋五霸的诞生;各个企业因为环境的约束和竞争的需要不时改变战略,如“合纵连横”的形成等等。在经济学理论上,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有一种非常优良(但还不是最优)的市场绩效的。所以,尽管春秋战国时期王国之间兵争不止,生灵涂炭,但是中国在当时创造了地球上最发达的文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突出的写照!按照经济学理论来说,这就是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胜利成果!!!

 

2. 帝国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嬴政自称秦始皇开始,到1911年满清王朝灭亡为止,跨越2100多年历史,中国版图上尽管经历了太多的分分合合的历史事件,经历了太多的“皇帝轮流当”的苦难岁月,但大部分时间还是统一的时期,即使在分裂时期,各个军阀也是为了“家天下”而努力奋斗着,所以,时下人们所说的“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毫不为过的。但是帝国就是皇帝的国家,其本质就是“朕即天下”,从产权上看,国家的一切的所有权和处置权都归属于一个人即皇帝,任何人的生杀大权都由皇帝操纵。实际上从管理学来分析,尽管 行政效率很高,但由于管理层次太多,管理跨度太大,即使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办理的大事往往没有给予普通百姓以实惠。改朝换代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只是换了一个异姓皇帝。这也难怪马克思的哲学营养直接来源者——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如此评论中国历史“中国很早就已经进展到当今的情状,但在很长的历史时间内中国无从发生任何变化,一种终古如此的东西代替了一种对峙”,“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这是相当中肯的。所以才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咏叹!为什么中国的帝制能够绵延2000多年而不绝,即使到民国,还有袁世凯复辟等荒唐闹剧,时至今日还有人盼望明君出世?这是有历史渊源的!帝国时期的中国皇帝与中世纪之后英法等欧洲国家的皇帝是有很大区别的。英格兰国王处理大事须先征得贤达的意见和同意;国王须服从习俗和法律。12951113,国王爱德华一世为了征得各界的同意而征税,特地召集新的议会开会,史称“模范议会”。议会成为对国王的征税要求的惟一有权批准机构;运用征税批准权,议会向国王申诉和请愿以要求其纠正冤屈,进而获得立法权;议会为维护其权力而废黜不守宪的国王并弹劾它所反对的大臣等等。德国皇帝弗里德里希企图强拆皇宫旁边的磨坊,磨坊主就将皇帝告上了普鲁士法庭,后来皇帝败诉,诞生了举世皆知的“风能进,雨能进,皇帝不能进”经典案例。从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帝国时期的中国政治市场是一种完全垄断的市场,市场上帝王之家是唯一的政治供应商,“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率土之滨,莫非皇臣”,金口玉言代表一切!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完全垄断市场上,消费者就是任宰的羔羊,如果没有来自消费者的对等约束,消费者几乎是没有任何福利或剩余的。所以,在帝国时期,中国的普通老百姓的命运名义上是“自由民”,实际上是被皇权奴役着的奴隶!笔者以为,总结中国的“帝国历史”,最优秀的皇帝是李世民,真正的缴枪不杀,真诚地收归降敌的部下为己用,这么多皇帝中没有一个比得上他的胸襟和肚量的,这也与他出身于贵族家庭、成长于乱世有关;最优秀的文官是诸葛亮,“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时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只可惜生不逢时,一代良相却偏偏七出祁山,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最优秀的武将是岳飞,宋朝中国富甲天下,武备松弛,140多万的常备军战斗力不抵金兵50万人,而3万岳家军就大破13万金兵主力,并且屡战屡胜,治军严谨,既有实力又有谋略,堪称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即使是这么优秀的文臣武将,他们的命运也是被刘备、赵构这些皇帝捏在手心里。所幸的是,唐朝开国的臣子们遇到了李世民,如果遇到了朱元璋之流,小命早没了!但是,这么多皇帝只要明白了自己是这个政治市场上唯一的“供应商”(金口玉言等同于完全垄断),又有几个能够像李世民一样宽洪大量呢?进一步讲,又有谁会像美国的华盛顿一样自卸兵权呢?所以,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而言,帝国政治是违背人性的!!!为什么中国帝国政治历经2100多年并且余孽犹存,而欧洲皇帝一人说了算的历史却只是昙花一现呢?

 

3. 党国时期:从1912年孙中山建立民国到目前为止,中国就进入了党国时期。党国的含义就是党派控制国家政权的意思,无论一党制、两党制还是多党制或者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都是由有政治宗旨和严密组织的政党单独或轮流或联合来控制国家政权,都具有政党领导国家政权的性质。其实,早在明朝,中国就有了政党的萌芽,“阉党”和“东林党”尽管是帮派组织,但已经初步具备了政党制度的很多特征。如果后来没有满族人入关,或许中国也像欧洲一样逐渐迈入政党国家之列。如前所述,帝国时期与王国时期比较,各有千秋:从国家的综合实力来看,中华帝国比纷争的诸侯王国要强大得多,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比如长城、大运河、郑和下西洋等等,军事上尤其如此,中国历史上对外战争的全胜几乎都是该朝代的全胜时期,如汉武帝、唐玄宗时期,中国成功将草原部落驱逐出北方边疆或收编;但是在思想文化上,王国时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帝国时期是“万马齐喑”和“犬儒文化”,文字狱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雍正的“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历史的悲剧一再重演!!!在经济发展上则互有得失,统一的帝国统一了关税、统一了政策和法令,按照制度经济学来分析就是降低了社会成本和交易费用,有利于经济发展;但自汉朝起就一直“重农抑商”,盐铁政府专营,即使明清时期丝绸有资本主义萌芽时也是朝廷织造府基本控制了流通,反而不如王国时期各个诸侯王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士大夫和商人是在各国之间穿梭,千里马寻找伯乐和伯乐寻找千里马都在每天不停地上演,各个王国的生存竞争压力迫使国王们必须想方设法留住人才和发展经济,造成了兵争不止和经济繁荣并存的历史奇观。晏子使楚中,晏子对楚王描述的“监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就是当时齐国繁华都市的形象。即使后来帝国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比王国时期有进步,那只是社会自然发展的进步,而非帝国制度天然就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进步。大家看看,按照英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计算,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在经济上的表现相当出色,1700年到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在世界的比例也从22.3%增长到32.9%。但为什么1840年后的100年里,中国却总摆脱不了挨打的份???从世界近代史来看,党国与王国、帝国相比较,毫无疑问是文明的进步,对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如前所述,党国政治可分为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或者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等形式。同样地,这样的划分也可以用当代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如博弈论来建模,在此不再详述,只提出分析方法和结论,这种经济学结论在经济学的市场结构理论早就是经典结论,是否可以和是否合适放之四海而皆准?请睿智之士深思。在国家政党制度中,一党制可用完全垄断模型来建模,完全垄断的社会福利和效率前面已经说过;两党制可用双寡头垄断市场模型来建模,如果产品同质(类似于政党性质一样,政策主张一致),无限多次重复博弈,即动态的古诺重复博弈模型,则可以取得相当有效率的结果,类似于当代美国两党制的结果;多党制(包括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也可用垄断竞争模型来建模,在产品存在较小差异化竞争(有一定差异性的政党性质和政策主张,尤其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差异性非常小)等前提下,是可以取得非常有效率的结果的。那么政治市场上是否存在完全竞争的最优效率呢?一句话,在现实经济中都不存在完全竞争市场,更不用说现实政治了,即使有那么就等同于每一个选民都是一个政党了,让上亿个政党同台竞选由谁执政是无法实行的。所以现实社会中,成千上万的选民才会分化组合,政见相同者组党,如同农副市场上卖白菜萝卜一样,价廉物美和货真价实者均有其市场。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分析结论。是否经得起考验?还需要依赖于历史实践。30年前,中国共产党就郑重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未来中国的党国历史需要人民大众去创造!尽管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多种不如意甚至肮脏黑暗之处,只要我们对中华民族怀有感情,对这个国家充满希望,只要我们都去努力奋斗,共同去改革一切不合理的东西,不要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笔者坚信,中国的党国历史将光耀全世界,“功盖三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