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全球就业增长的奥妙


 

创造全球就业增长的奥妙
 
金融危机渐行渐远,而持久的复苏仍未到来。对金融行业空前的扶助,加之巨额财政与货币刺激措施,帮助中国以及世界经济走出了危机。而退出刺激措施,有赖于重新恢复的私人需求。危机结束后,持久的复苏的确需要全球的再平衡。如果没有再平衡,世界要么会陷入旷日持久的衰退,要么会出现本已负债累累的私人部门重新大举借贷、或者财政赤字高企直至无法持续的局面。
 
再平衡的实现以及可持续是首要问题。实现的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全球最大的盈余国——中国的身上。除了中国以外,应该鼓励其它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增加借贷。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推动重大的制度性改革,如通过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资源,加强对危机风险的防范。盈余国家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事实上,将目标从产出增长,转变为国内需求以超出潜在供给增长的速度增长,对中国而言显然是明智的。实现上面提到的必要转变,目前的主要论战都围绕着汇率变动的作用。这将必然意味着以下危险的出现:即盈余国家出现导致通胀的过度需求,以及赤字国家的需求不足。汇率变动是促成全球调整的必要条件。
 
中国目前施行的是将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政策。人们达成的普遍共识是,全球账户失衡加剧了美国金融市场的过剩流动性,并鼓励了有毒金融产品的发展,从而促成了2008年至2009年的金融危机。人们甚至就全球需求再平衡以支持并维系复苏的必要性达成了更重要共识。美国家庭和企业必须重建资产负债表,这需要增加私人储蓄,减少经常账户赤字。这进而意味着减少美国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由其它地区更高的需求予以抵消,这需要世界其它地区增加净进口。尽管中国的盈余下降肯定是可取的,但这不可能在一夜间实现,而又不对中国的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中国只有花上多年时间,逐渐将更多资源从出口和进口替代转向非贸易领域,让实际汇率上升,才能改变其增长模式。如果中国试图过快地做到这点,国内供需失衡将拖低经济增长率,而由于资金无法足够迅速地转入非贸易活动,贸易品巨大的过剩产能也将拖累增长和就业。中国增长放慢不仅不利于中国,也不利于向中国出口的所有国家,因为这将抵消中国经常账户盈余下降的效果。
 
中国的增长一直有利于全球增长。中国巨额盈余与GDP的比例或许会下滑几个百分点,可能降至4000亿美元,但从那个时间段内全球增长的角度来看,进一步下滑可能是不可取的。除中国之外的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它们的国际收支状况和经济前景差异各不相同,但作为一个整体,尽管其宏观经济框架得到改善、投资需求巨大且平均资本回报率较高,但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它们并不是资本净进口国。相反,其中许多国家一直在努力囤积外汇储备,以自我防范世界资本市场的风险。而就单个国家而言,许多国家仍被外国投资者视为高风险投资场所。将明显增加对世界其它国家的净需求,有利于世界经济实现比中国盈余突然大幅减少更“温和”的再平衡。
 
综上所述,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将有利于全球的就业创造和增长。而这就需要发展中的中国和海湾石油出口国加大投资,多边发展银行增加放贷,在多边和双边保险机制激励下可能实现的支持私人资本流动的风险分担,预防性的IMF融资降低外汇储备需求,大量与碳市场相关的资源流向发展中国家,以及这些国家自己坚实的经济政策。唯有加大对这些挑战的关注,世界经济才能再平衡,全球的就业也才能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