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探花功夫到底有多高


 

  

 

    在即墨博物馆见识了刀币、金印、《妙法莲华经》等稀世珍宝以后,我对即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陈海波副馆长的博学多才,以及他对即墨地方文化的透彻了解,更是佩服有加。

    于是,我在闲下来的时候,就会找陈馆长聊天。

 

 

天公虽不作美,与有识之士品茶闲谈也不失为乐事

 

    一天下午,秋雨连绵无法出门,我再次前来拜访陈馆长,一起喝茶。正是这一次闲聊,使我意外地认识了即墨历史上的一位大人物———他在清代官至二品,武艺超群,曾考中过武举探花,他就是即墨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李廷扬。

    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传奇人物呢?

 

 

从小喜欢武把式

 

    李廷扬,生在即墨七级镇西南村一个大户人家,家里不差钱,车子、房子、票子都不缺。李延扬从小身体结实,没事儿的时候喜欢和小朋友们动动拳脚。虽然读起 “四书五经”来经常会偷懒,但他特别爱读兵书,研究起谋略来总是废寝忘食。

    俗称说“穷文富武”,望子成龙的李友仁看到儿子如此爱好武术,于是就不惜高薪聘来了武术教师,从市场上买来了马匹、刀枪、弓箭等练武器械,在村西南开设了跑马场,让他习练武艺,专攻武科。

    几年下来,李廷扬不但精通兵法谋略,十八般兵器也样样拿得起。据说李廷扬最喜欢使用的兵器是一口一百多斤重(清代每斤合598.4克)的大刀。

 

偌大的重石也能耍得虎虎生风,李廷扬注定是一名武将之才

 

    嘉庆初年,李延扬经州、府、院三级考试合格,考中武生员(武秀才),嘉庆五年十月初九,李延扬又参加了山东的乡试,高中庚申科武举人,入围来年举办的辛酉科武会试。

    嘉庆六年(1801年)九月初九,李廷扬来到首都京师参加辛酉科武会试。

    在中国历史上,统治者为了网罗民间人才,首先创立了选拔文官的科举制度;后来,为了充实军队方面的人才,又创立了武举制度。

    这两种制度给当时的普通人提供了一个进入官场的机会,同时也为维护王朝统治发挥了很大作用,所以它们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才正式退出历史的舞台。

 

    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这样选拔军事人才的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明清。

    明清武举考试,考生要经过童试、乡试、会试,也就是在县里、省里、京城都通过后,才能考中武进士,才有机会接受皇帝的殿试。

    殿试分三等,称为“三甲”。一甲头三名设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考中之后非常荣耀,高官厚禄大大的有,即使没考过也可以在兵部任个一官半职。

 

 

武举考试通过者可以平步青云,竞争堪称十分激烈

 

    但是,要想在殿试中考试通过又谈何容易?

    在殿试上,不管任何级别的考试,都要举办三场,只有三场全通过了,才不被淘汰。

    一场先考验的骑马射箭的本领,驰马三趟,发箭九枝,三箭中靶才算合格,达不到三箭的就被淘汰。

    二场考的是马下射箭和臂力的大小。考试的项目有“头项拉硬弓”,弓按照硬度大小,分为三种,应试者可以自己选择不同硬度的弓,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满为准。二项舞大刀,刀分120斤、100斤、80斤三号,试刀者应先成左右闯刀过顶、前后胸舞花等动作。刀号自选,一次完成为准。

 

 

清代武举考试时指定使用的箭,称“官箭”

 

    第三项是“拿石墩子”。石墩子最少200斤,有提手,考试时,考生将石墩提到胸口,然后再将石墩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献印”,意识就像左右翻看印章似的,但动作只有一次完成才能算作合格。据说,经常有考生石墩落地,把脚背砸烂。

 

清代考选武举用物之一,名为“技勇石”

 

    考武举的武林好汉们,最怕的还是第三场考试,这不是考武术,而是考“文化课”。清初是考策、论,也就是问答和作文,题目多要求根据《孙子》等古代兵书。

    三场考试完毕,李廷扬的马上箭、步下箭及策论均合格,中式为武贡士,单等参加由嘉庆皇帝亲策的殿试了。

 

皇帝面前“耍大刀”

 

    且说殿试那天,嘉庆皇帝在文武大臣的簇拥下来到了考场,主考官举行了祭祀仪式,“主持人”就开始点名,让一位位武举人进行才艺表演。

    轮到李廷扬上场时,只见他提着那一百多斤重的大刀,缓步走进了考场中央。初次见到皇帝,周围观看的都是顶戴花翎的大官,见到这样的情景,李廷扬不免有点紧张。

    紧张也得练啊!

    深吸一口气后,李廷扬扎好马步,徐徐挥动大刀,按照练好的套路,由慢至快、由易到难,一招一式地舞了起来。舞到快处,刀风飕飕、寒气拂面,把考场的人都看呆了。

    就在这紧要关头,李廷扬忽然双手一滑,刀柄脱手而出。眼看着大刀就要坠地,全场的武贡士、大臣,包括嘉庆皇帝都不由得一声惊呼。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李廷扬飞脚将刀踢起,顺手一抄,又继续操演起来。因这一招歪打正着,动作连贯顺畅,外行人还以为是套路中特有的招式,顿时赢得满场喝彩,但李廷扬却吓出一身冷汗。

    操演完毕,嘉庆皇帝问:“李爱卿,刚才飞脚踢刀的那招叫什么名堂?”

    李廷扬连忙叩头上奏,低着头撒谎说:“启禀皇上,那一招叫做‘珍珠倒卷帘’”。

    嘉庆皇帝听了龙颜大悦,御笔钦点李廷扬为一甲三名武探花,赐“进士及第”,并授二等御前待卫。

    等到殿试结束后,李廷扬回到寓所,脱靴一看,脚趾已被刀背砸得血肉模糊了。

 

功成名就的一生

 

    李廷扬被授二等御前侍卫以后,没多久被调到四川达州当了个三品官,后来成了部门的一把手。

    嘉庆十三年(1807年),四川边境土匪闹事儿,四川总督派他的副将前去镇压,李廷扬一同前往。李延扬等人在达州太平竹峪门一带堵住土匪。

    等到了阵前,李廷扬刀光翻飞,一招就把土匪首领砍于马下,土匪大乱,四散逃奔。李廷扬乘胜追击,歼敌数百名,把盗寇打败了还不算,直捣土匪老窝。

    大刀李廷扬一战成名。

 

 

李廷扬征战四方,威名赫赫,为清廷立下不少功劳

 

    嘉庆二十三年,四川总督蒋攸贤,以军功荐举李廷扬,说他可以胜任总兵一职,嘉庆皇帝也知道李廷扬作战勇敢、带兵有方,于是就赏了他花翎,而且还提升他为广东高州镇正二品总兵、署理(代理)惠州提督。后来,李延扬历任直隶宣化镇总兵、浙江衢州镇总兵。

    李廷扬任衢州镇总兵的时候,正值鸦片战争爆发,第二年,英侵略军攻占浙江定海,在浙江军民的打击下,英军退出定海,但英舰仍然在浙江海上横行,李廷扬于是带着手下来到宝山一带抗御敌人。

    后来,英军攻陷了定海,进攻镇江,官军接连失利,督办浙江海防的钦差大臣裕谦,几次打仗都败下阵来,守将大多战死。

 

 

官兵奋勇抗敌,但因寡不敌众,纷纷捐躯

 

    李廷扬到绍兴一带布防。由于兵力不足,李廷扬便招募当地“猛男”两万多人守城,并修筑防御工事、清除内奸,招抚土匪共同抗击英军。英国舰队后来到钱塘江,看到防守严密,于是退去。

    虽然军民同仇敌忾,多次给予进犯的英军以重创,但终因清政府腐败无能,鸦片战争以签定丧国的《南京条约》而告终。

 

 

                                   清廷腐败无能,将众多国土拱手让人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因为李廷扬坚持主张与英军交战,结果被腐败的清政府找了个莫须有的理由,和两广总督、民族英雄林则徐一起,被发配到了新疆。

    后来因协同林则徐垦荒屯田有功,经伊犁将军布彦泰保奏,道光二十五年(1848年),李廷扬与林则徐一起被释免回乡,咸丰三年(1853年),李延扬病逝于七级西南村老宅。

 

 

                          即墨七级镇,破败的老宅就是一代名将终老之地

 

    武术不光是一种技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

    近年来,霍元甲、黄飞鸿、叶问等明清武术高人,被成龙、李连杰、甄子丹等人演绎得名满天下,家喻户晓。央视也出来个《武林大会》,虽然目的出于娱乐和收视率,却让我们似乎看到了国术复兴的希望。

 

 

                                    中国功夫将再次令世界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