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隐士做到极致的,大概非南北朝时期,人称“山中宰相”的陶弘景莫属了。
陶弘景(456~536)为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医药学家、炼丹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历史上,陶弘景是以一个道教名人而为广为人所知的。其隐居的地方江苏句容句曲山(茅山),现在仍然是道教圣地之一。
据说陶弘景从小就是聪明异常,四岁的时候就喜欢学习、写字,九岁时开始读儒家经典诸如《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孝经》《毛诗》《论语》等,十七岁即以其才学闻名于当世。据历史记载,陶弘景善琴棋,工草隶,通晓历代典章制度,不到20岁,被召为南朝宋末诸王侍读;同时兼管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书事务的书记职务。早年的陶弘景也同一般人那样追求功名利禄,但在仕途不顺、屡屡碰壁之后,逐渐的心生隐居之意。于是在三十六岁之时,上表辞官,把朝服挂在皇宫门上,退隐江苏句容的句曲山,从此不与世人来往,潜心于道学的研究,著述众多。
当与陶弘景有旧交的梁武帝萧衍在公元502年即位后,想请陶弘景出山帮助自己治理国家,但一次次被陶弘景拒绝。但梁武帝不以为忤,仍然是“恩礼愈笃,书问不绝”。
天监三年(公元504年),梁武帝萧衍还特地派人送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物,以供陶炼丹之用。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又下诏在隐隐居的茅山为陶修建朱阳馆。天监十五年(公元519年)又为陶修建太清玄坛,“以均明法教”。遇到军国大事无法决策,梁武帝萧衍即派人到陶弘景那里去咨询,这就是当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的来由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陶弘景虽然与政治走得很近,但却始终没有出山,并最终终老在茅山,享年八十一岁,陶弘景在茅山隐居了四十五年之久。陶弘景去世之后,梁武帝下诏赠陶弘景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
据说,梁武帝萧衍有一次写信给陶弘景,信中曾开玩笑的问他:你居住的那个穷山上到底有什么好东西,如此的吸引你啊?好东西总不能一个人独享,能不能拿来让我也见识一下,开开眼界啊?
陶弘景回了一首诗:
“岭上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娱悦,不堪持赠君。”
隐士的高洁,由此可见一斑。另一方面,梁武帝萧衍这位帝王也比他后面的明代的那个朱皇帝朱无璋有情趣得多了。朱元璋曾经直接发布诏书,诏告天下:“这世界都是我的,哪里有什么化外?既无化外之境,又怎么能有化外之人?凡是不愿意出来为国家服务的所谓隐士,一律杀头,免得了浪费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