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春秋笔法


    

作为媒体业内人士,笔者并不喜欢某些媒体同仁的春秋笔法,比如每到车展,总有人提及“自主”话题,而且言必称“国家缺乏产业规划,产业不掌握核心技术,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诸如这样的表述,几乎可以套用到新能源汽车、液晶电视、手机等所有需要点技术含量的产业上。至于关键的解决之道,善于提出问题的作者只能用“国家加强产业规划,企业加大研发……”应对,但这样的忧患文章对解决问题似乎没有任何帮助。

笔者认为,类似汽车产业这些从发达国家起步的产业,中国更应该首先利用自己的市场优势去争取产业的整体优势,这才是国家的战略优势所在。至于媒体所说的“受制于人”,笔者认为如果并非关系民生的产业,那只是某些企业或者行业“受制于人”,而不是中国政府或者老百姓“受制于人”。喜欢用春秋笔法宣称中国能够拥有市场、廉价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等全面优势的想法纯属异想天开——如果那种情况全面出现在各个产业里,不仅全球贸易会极度不平衡,恐怕除了中国,全世界多数国家的老百姓都得饿死,这恐怕也不够和谐。

这样说倒不是说笔者不支持自主研发,而是笔者相信市场规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在类似汽车这样的由万余零部件组成的现代工业产品上如果能够实现全面的自主当然是好事,但即使没有那么多关键零部件的自主,似乎也不影响我们与其他国家老百姓的和谐相处。早年一个博世ABS卖数千元一个的时候,我们的确交了不少学费,但难倒博世就应该当雷锋,在能买5 000元的时候非只收中国企业500元才对吗?我们交了学费的同时也逐渐自主了,这是个合理的市场换技术的过程。按照我们“受制于人”的逻辑,那时博世是不是应该把ABS提价到5万元一个才对呢?把这个例子夸张到这种程度,笔者是想说明,所谓“受制于人”只是冷战时代的专用词汇,任何处于市场经济中的厂商,除非其技术没有任何“替代性”,否则它不可能漫天要价,比如汽车汽油直喷或者高端的自动变速器技术,中国也没有“自主”,但全球有多个供应商,通过与他们之间的价格谈判,中国的整车企业同样可以拿到相对优惠的采购价格,这其中的谈判技巧或者企业收购技巧反而是我们可以实现短期突破的。

在农业经济为主的时代,自力更生非常重要,但在全球化时代,至少是非生存必须品的工业制品,更需要的是对全球资源的整合能力和生产成本控制能力。至于非生存必需品的研发能力,不是不需要,而是要考虑成本的问题。除非读者认为除中国人之外的其他国家科研人员都过于懒惰,否则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他们会在辛苦研发出先进技术之后轻易被中国的研发者或者企业超越呢?可能有人会认为中国可以通过更大的人力和资金投入超越竞争对手,这个想法没错,事实上从政府目前的产业规划来看也确实在这么做,比如在环保、航天等领域,我们的确在投入比很多发达国家更多的人力物力进行研发,因为这些与民生、与国家的未来有很大关系。但在类似新能源汽车、液晶电视、手机等工业消费品上,如果政府也投入巨资进行举国体制的研发,那也未必符合市场的价值规律。

在笔者看来,在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潜在的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我们处于一个比较有利的位置上,任何消费品厂商,无论其市场地位如何,除非其放弃中国市场,否则它只能以更大的研发预算来保障竞争优势,汽车市场到处都是这样的例子。当我们抱怨国内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不思进取的时候,我们必须看到,那些全球知名的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每年花费在研发和品牌营销方面的预算根本就不是目前内资厂商主观愿意负担的,从贸易分工的角度来看,由发达国家提供技术、由类似中国这样靠近市场、拥有丰富的生产资源整合能力的国家进行生产,即使研发者拿了大头,对中国的企业和就业者同样有利可图。我们没必要凡事都贪大求全,在研发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好我们能做的事情。要是依着某些擅长春秋笔法的媒体思路,我们还没有所为的时候恐怕就又吓坏了那些技术研发国,因为你这么吹牛,谋得可是对方安身立命的根本,要是能有所为倒也就罢了,关键是做不到的情况下反而先把狠话放出去吓人,这反而让我们很被动。

    笔者在这篇小文中想说明的一个问题是,当我们这个国家已经60岁、经过了3代人不断奋斗之后,我们有理由以更自信的方式去看待这个世界。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欢迎全球化,正因为我们要欢迎全球化,我们才应该避免用重新发明轮子、用农业经济和冷战时代的思维方式去看自主这个问题。毕竟,中国该有的产业振兴规划都已经有了,能进行自主研发的企业也都在研发了,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国汽车产业仍然是全球产销量增长速度、企业盈利水平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