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问题是什么问题
宋 圭 武
中国民主问题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主不民”,另一方面,也是“民不主”。
一方面,是“主不民”。权力本质就是利益,在利益面前是没有道理可言的。一些利益集团为了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不愿意轻易放弃权力的。所以,争取民主的过程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汗水和泪水,甚至也需要血水。民主的花是鲜艳的,也是让人舒心的,但鲜艳之花和舒心之花往往是来自不易的,它背后往往会有许多令人心酸的故事。所以,民主不是无成本的,它实质是利益与成本的较量,最终结果取决于二者的力量对比。
另一方面,也是“民不主”。在中国的改革中,在有些方面,民主的制度是已经有的,如人大中的选举,常委会中的投票,但在实际执行中,却是另外一会事。也许有的同志说,我们群众投不投票不起作用,不如投了算,其实这是一种误区。既然组织给了我们投票的权利,我们就要用好这个权利,而不是不负责任。忽视自己已有的权利,就是一种麻木和愚昧。
产生“主不民”和“民不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利益本位,缺乏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实质就是缺乏正义。
在中国,缺乏公共意识也是一种历史惯性和社会现实交互作用的一种结果。
首先,长期的集权统治是造成公共意识缺乏的体制前提。在集权统治下,国家是皇帝的,民众不是国家的主人,只有皇帝是主人,所以,民众就很难产生主人翁意识。另外,集权统治对民众过多参与政治事务也是不欢迎的,因为若民众过多参与政治,权力集中就无法体现,所以,集权本质上是不需要民众的公共意识的,要的只是民众的服从意识。在中国,经过几千年的皇权统治,对民众的公共意识是一个极大和长期的摧残。
其次,分散的小农经济结构是催生公共意识缺乏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本质是封闭和分散的,这种封闭性和分散性是不利于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培养的。又因为小农经济缺乏合作或合作都是小范围的,所以,也就很难催生合作意识,而合作意识又是产生公共意识的基础。另外,在小农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分工是缺乏的,而社会化大分工的缺乏对培养公共意识也是十分不利的。因为社会化大分工增加了公共交往,而公共交往的增加对提高公共意识也是大有好处的。
再次,血缘文化又进一步淡化了公共意识。血缘文化本质是一种封闭文化和圈子文化,他衍生的是一种封闭意识和圈子意识,而公共意识与圈子意识和封闭意识本质是不相容的。公共意识体现的是普遍性,而血缘意识体现的是特殊性。所以,在中国,这种血缘文化是造成公共意识缺乏的文化温床。
第四,社会秩序的缺乏也会进一步淡化国民的公共意识。在社会秩序缺乏的情况下,人们会更加提高自我的保护意识,增加对自我的关注度。回顾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秩序缺乏是一种普遍情况。要么治,要么乱,社会总是处于一治一乱的循环。在治的情况下,社会统治的法则又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而明文的规则只是一个摆设,所以,中国社会的所谓“治”,主要表现就是社会稳定而已,但社会稳定并不表示社会就有秩序和规则,由于“治”的本质是人治,所以,社会运行在深层次上是缺乏秩序的。在乱的情况下,秩序的缺乏就更不用说了,这时,社会就基本没有了道理和正义,就剩下强盗和利益。所以,在秩序缺乏的情况下,人们就无法选择公共活动,就无法通过公共活动来体现正义的价值,这时,有良心的人就只好选择明哲保身的策略,以求取得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一种平衡。
正义的实质就是公共利益和公共意识,而公共利益实质就是私人的长远利益,所以,没有公共意识就没有正义,就没有私人的长远利益,
正义是民主的基石,社会有了正义,“主不民”和“民不主”两方面的问题最终都不会成为问题。
所以,在一个缺乏正义和公共意识的社会里,不民主也不是,民主也不是,这就是一个囚徒困境。
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等等,都是典型的缺乏正义和公共意识的案例。当别人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你麻木不仁,但当你受到不公正待遇时,别人也就会麻木不仁,所以大家都麻木不仁,最终社会也就麻木不仁,最终得到好处的就是做恶者。所以,在一个缺乏正义和公共意识的社会里,每个人既是犯罪者,也是受害者,社会就只会有短期利益,而没有长期利益,只会有局部利益,而没有整体利益,社会发展就只具有短期性,而没有长期性,发展也是局部的,而不是整体的。
目前,我们强调科学发展,核心就是要有正义和公共意识。有了正义和公共意识,规则就能得到遵守,科学发展观就会真正能得到落实。
立足长远,立足未来。世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自己就是自己的救世主。建设民主中国,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
甘肃省委党校 教授 宋圭武 2009-12-3 写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