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体制与教育


    很长时间以来,我在想西方人对于人生的态度,具体之于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据报载他们多数是凭着兴趣发展自身天赋,自费参与各项体育运动的俱乐部,在享受乐趣的同时发展技能,在参与竞赛的同时享受激情,完全随心所欲,不必为名利计较,也不会背负多少社会的负担。而我时常试图通过这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各种历程,也将这种态度运用于备考,其间的所得即纠正着我片面的理解,其实享受乐趣并非没有艰苦的历练,迸发激情也并不是没有底气没有超越技能没有精神准备没有掌握规则的投入,而是这一切的出发点不是赢得金牌而来而是享受生命而来,但赢得金牌与享受生命都同样需要胜利的喜悦与超越自我的成功,生而为赢,需至精至诚,需克勤克敬。
    反思中国对于体育发展事业采取的体制,特别是举国体制,多有针砭,不一而足。我常因此反思自进入学校迄今,为了升学和进入享负盛名一点的高一级学校的荣光,不去努力发觉自身的潜质与天赋,不去培养生活的乐趣与生活的品质,本末倒置,倾尽全力的投入枯燥而不感兴趣的课程学习,费劲心力在不会形成个人能力、不会成为自身生存能力的课程学习中耗费着十几年的光阴,这不正像极了举国体制吗?而对于专业的选择,又往往急务近功,挑选就业前景广阔但丝毫不感兴趣的专业,然而这也往往造成对于大学四年的荒废,不发展自己的潜质不发展自己的兴趣,这样的人生注定不会是成功的人生,即使侥幸发点财也成就不了什么事业,而人生终究不快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然并非让人对分内之事不予安心作为,不是公益之事或属分内之事都没有诉告苦痛的理由,作为学生,对于学习的热爱与求知的狂热丝毫没有否定的理由。所以,应本着兴趣为先,持之以恒的为赢而拼搏。
   西方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上的求是精神令人惊叹,不仅仅学生如此,而反观国内媒体应用自己的视角和成见讲述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时候也往往掺杂了很多功利思想,而非侧重对人的人格培养能力塑造和质疑精神的锤炼,没有站在西方价值观上去介绍它们的教育理念,我想这是很大的失策。
    在法国,从学制与学制的划分上讲,大专与大本不是从一开始就确定的,而是两年后看你个人的意愿,三年后是否去争取硕士学位亦看个人对自身的设计,学制比较中国,相当短,使我感觉枉误了很多时间在学校,周围的同学对于睡眠倒深有体认,尚且不知我们睡觉他人在做什么。
   再次,对于学校与社会的衔接上自然而就,工程科毕业即可获得工程师的水平与头衔,在社会上施展才华。且办学体制不同一,却各有千秋。因你的选择和价值观而定。对于培养人的社会公民素质与职业情操上看起来比较有活力。
    没有去接受西方的教育,也没有实地考察西方的教育总体情况,只是就琐碎的信息进行了一点思考,尚不知是否确凿,只是感觉科大的少年班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