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求职》第四章
第四章 了解自己,发掘自身优势
就业压力来临的时候,莫名的不安也随之而来,这种不安一直会持续到就业结束的时候。如何能够消除在临毕业时候莫名无助、不知所措的感觉呢?
而产生莫名的不安原因是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未知,这种不安的感觉会席卷毕业的大部分人。我们不了解社会、不了解工作、更不了解自己产生的无助无奈的感觉,此时恐惧最大的源泉就是对工作未来的不了解和对自己的不了解,通过我们对职业和职业选择的介绍,相信你对职业会有一定的了解。
消除这种不安要通过对社会各个行业的了解,对各个职业的了解,接下来就是对自己的了解,因为很多的人都不了解自己,所以就不清楚自己的未来想做什么样的工作,不清楚自己的优势。
当我们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之后;我们还有什么让我们不安的,还有什么理由让我们不自信?我们在初步了解社会之后,必须了解自己,熟悉自身优势,我们从事的职业是我们优势的行业,因为优势,我们才是被企业选择的最大理由。
优势获取工作机会的理由,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优势,才有理由在和别人的竞争中拿到自己该拿的工作机会,所以请先挖掘自身的优势。
先给大家讲个事例,晓东毕业于上海某名校,学的专业是新材料。按理说这个专业的人才在上海也算紧俏,又加上名校背景,所以晓东应该不难找工作。可晓东偏偏不太喜欢自己的专业,尤其不喜欢坐在办公室搞搞研究,写写报告。于是尝试着换一种行当。晓东的第一份工作是进入一家民营企业的销售部做销售。可上班才一个月,晓东就逃跑了,因为他听那些老销售员说,做销售首先得学会抽烟喝酒,偶尔还得出入一些娱乐场所。老销售员的经验是,销售员嘛,没一点应酬功夫如何做出业绩?从小到大晓东都是个听话的孩子,他可不想早早沾上那种“不良习气”,所以宁肯毁约赔钱,也再不愿意回公司上班。
无奈,父母亲只能求东托西找关系,最后晓东进了一家研究所,跟着几个老法师做课题。说是做课题,可因为大学刚毕业,与几位研究员似乎也没什么可说的,那几位研究员也就是找了几本书让晓东读读,称之为“先熟悉起来”。晓东觉得很无聊,可再毁约又得赔钱,恐怕还得伤了父母的心。就这样无所事事地捱了一年多。苦闷之余,晓东只能找了一家职业顾问工作室,他想为自己的未来找一份答案。
职业顾问通过性格测试、各方面专业测评为晓东的性格与现状作了一次全面的咨询。
晓东个性内向,平时讲话不多,喜欢安静,缺少变化的生活。这源于他的生长环境及工作环境。 晓东由于对自己缺乏了解,对自己的优势不是非常清楚,所以对职业的选择规划出现了失误,而是在现实中尝试,也付出了一年多的时间和金钱上的损失。
晓东目前工作的研究所,晋升、拿奖金都得论资排辈,对年轻人缺乏激励机制;加上工作内容与晓东的兴趣不符,所以会经常感到压抑和疲惫。
有些时候,晓东的表现过于理性甚至有点自命清高,这样会忽略或影响别人对他的看法。
职业顾问对晓东提出一些建议:
对事对人不妨多投入一份感情和信任,那么我们在人际沟通时会轻松许多,也可经常听听周围的人,包括父母、朋友、上司及同事的意见,这样也会大大增进自己被接纳的程度。
改变给人保守、甚至有些孤僻的感觉——因为我们未必本就是这样的;改变不愿意或者不敢主动迎接挑战的心态,利用业余时间大胆尝试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目前的工作显然不符合晓东的兴趣。而据研究表明,兴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如果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职业生涯,他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即使十分疲劳和辛苦,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难重重也绝不灰心丧气,而能想尽办法,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所以,找到自己的兴趣对我们来说是下一步职业发展的关键。
根据多年从事职业顾问的“临床”经验,职业顾问发现,有很多职场新人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填志愿听家长的,选专业听老师的,找工作看同学的,难怪一踏上工作岗位就感到迷惘。所以,职业顾问建议职场新人应当先了解自己、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自身优势和自己的性格特征,有利于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职业兴趣是做好一份工作的前提,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这种兴趣很快就会转化成自身优势。职业能力完成一项工作的基本保证,每一种工作都有相应的能力要求,如会计工作要求工作认真、细致、对数字敏感,对于一个粗心大意的人来说,相对较难将这份工作做好。而性格不同,对工作的要求也将不一样,一般来说,性格外向的人更喜欢与人打交道,适合做一些与人接触较多的工作,如教师、咨询、营销等工作。而性格内向的人则更喜欢做一些研究之类的工作。总之,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
了解自己,就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样的工作,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在那儿,了解了自己的需要什么样的职位,我们才能够想办法去满足这些需求。
1、认识自己
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自己"作为铭文刻在德尔裴神庙上。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不能不遗憾地说,"认识自己"的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自我被扩大,就容易产生虚荣心理,形成自满和自我陶醉。这种人喜欢炫耀、哗众取宠,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
如果自我被贬低,就容易产生无能心理,认为自己无用,一无是处,而在困难面前,经历过挫折,很多人的信心就会随之下降,不断的贬低,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是很容易发生这样的事情,不断遭受就业的打击。最近网上传的沸沸扬扬的清华大学才子就业不成跳楼的事情,就是不断的自我贬低,不了解自己造成的。这种人本来可以才华出众,成绩超群,却由于自我贬低,"非不为,是不能也"的自欺欺人的自我退缩伤害了自我。
我们如何认识自己?
我们认识我们的脸孔,因为我们经常从镜子里看到它。现在有一面镜子,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完整的自己,看到自己心里所有的事情,所有的感觉、动机、嗜好、冲动及恐惧。这面镜子就是关系的镜子:我们与父母之间的镜子,我们与老师之间的镜子,我们与同学之间的镜子,我们与自己思想之间的镜子。
在其中,不是看到我们希望的形象,而是看到我们真实的情况。我可以观察自己如何和别人说话,我对能够给我东西的人特别礼貌,而对那些不能给我东西的人却粗鲁又轻蔑。我们对那些令我们畏惧的人特别用心。重要人物进来时,我赶忙站起来,但是当对我们不重要的人进来时,我却毫不在意。所以观察我自己在关系中的表现,我会发现自己是如何错误地表达对别人的尊敬。同时我也能从我与社会、动物、观念及书本等关系中,发现自己的真相。我们也许拥有世界上所有的学位,但是如果我们不认识自己,我们就是最愚笨的人。认识自己是所有教育的真正目的。缺少了自知之明,只是收集资料或记笔记,然后通过考试。那只是最愚笨的生存方式。
2、怎样认识自己
(1)用“比较法"认识自己
通过与同年龄的伙伴在处世方法、对人对事的态度、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以人为镜”找出自己的特点,来认识自己。比较时,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与别人的优点比,都会失之偏颇。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作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比较客观。
小学、中学、高中、大学,我们经历很多相同的事情,而这相同的事情不同人做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当然也会凸现出不同的能力来,通过“比较法”就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有竞争的地方就会有比较,也会出现高低之分。
面试中,所有人面对的都是同一个命题。这个时候,在解答这些命题的时候会出现很多不同的结果,自然会将最合适的留在最后,这也是别人在通过比较的方式选拔对企业合适的人。
我们用“比较法”来认识自己,别人用“比较法”来认识我们。
(2)用“自省法”认识自己
自省是人的一种自我体验。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往往通过自我反思、自我检查来认识自己。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主要是在主观的角度上很难客观反思自己的一些行为。
“静坐常思己过”这是古人修身养性的经典,自省是对自己的思考,这种方式是最难的,人往往是通过别人的对自己的反应来判断自己,对于自我思考来认识自己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思想活动,如果能够客观的分析自己,并从自身的行为分析自己、来认识到自己、反省自己的人的习惯是非常了不起的,这种方法是属于难度比较大的方式。
佛学中的“悟”就是自我思考活动的一种体现,能够从各种东西中提炼出人性中的最根本的东西,处事之外,这是非常难得的境界。
(3)用"评价法"认识自己
在认识自己的时候,应该重视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他人的评价比主观自省具有更大的客观性。如果自我评价与他人的评价相近似,则可说明自我认识较好;如果两者相差过大,大多表明自我认识上有偏差,需要调整。当然,对待他人的评价,也要有认识上的完整性,不可偏听偏信,要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
别人的评价是非常好的参考,“当局者迷,局外者清”,当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听一下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明辨别人的评价才能做好领导的工作,拒听和偏听都会导致对自己认识出现偏差,这个时候会出现有失客观的认识,使得我们在处理问题时的判断会出现失误。
求职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别人对我们的一些评价来做一些自我介绍,别人的评价对HR(面试官)来说更加的可信,也更加的客观。很多的招聘的时候,会有老师或者小组面试的成员的评价,这些也反映出别人的评家是为多数的人所认可。
(4)用"经历法"认识自己:
在生活中通过总结成功和失败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能力的优点和劣势。很多著名的文学家在写出惊世之作的时候,都是体会很多的荣辱起落。用自身丰富的经历财富,在小说中反映出自己人生观,经历风雨,思考以及一些人生的结晶部分,最后才能够有所成就,这种经历却往往是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生认识自己和提高自己的重要必经之路。
招聘的时候,经验往往胜过学历,这就是企业招聘时需要有工作经验的,人生很多的经验是拿时间和金钱、更有甚者是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对于企业来说,能够用少的代价获取更多的利益,企业当然愿意经历丰富的人来为自己的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
一个人经历,也是一个人的财富,表示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能力,所以经历中认识自己,也在我们的经历中让别人认识我们。
(5)用"二分法"认识自己
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都应坚持唯物、辨证的观点,对自己的认识也不例外,既要充分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要认清自己的短处与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把握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凡事都是一个利益博弈的结果,正负的影响都会产生,这个时候就要看利弊的博弈结果,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事情。只要客观和正确的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确点,缺点不足以改变整个事情好的结果产生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完全放手做这些事情。
所以在求职以及做事的时候,也是需要辩证的看待问题,回答面试所提出的分析性问题时、和对人评价时也是辩证的看待问题,尽量不要感情化的看待事情和成员。
有一期《绝对挑战》中,三名选手出去在外边共同完成招聘方安排的小组销售任务,因为一名小组成员与其他的组员意见不合,并在整个的执行过程中发生了意见不合的冲突,开始发脾气,过分指责别人,导致团队士气受到极大的打击,因而招聘方直接将这位成员淘汰出局,这只是一个招聘过程中的一个节目,而在现实中一旦有一个人在团队出现感情用事,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要控制情绪,要辩证的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