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俗话说,“死记不如墨水”。记笔记不仅可以将即时获得的知识记录下来以备以后查阅,还可以帮助学习者集中注意力以加深印象,还可以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序地发散思考,扩展认识。进一步,就思想史而言,笔记还是人类知识传承的重要途径。 说几个思想史上与记笔记有关的故事。先说亚当.斯密(1723—1790)。 在经济学说史领域,熊彼特(1883—1950)的《经济分析史》是一部卓越伟大而影响深远的著作。熊彼特对那些为经济学分析方法演进做出重要贡献的思想家给予很高评价并给很多篇幅,如配第,瓦尔拉斯。而对那些长于综合而非创新的思想家——比如斯密,熊彼特的评价就不是很高。一般认为,斯密的《国富论》是经济思想史上最伟大的著作,熊彼特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眼里,斯密的《国富论》就理论的深度和严谨程度而言还不如杜尔哥的《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熊彼特的这种判断显然不客观。杜尔哥的这本书实际上只是一个调查提纲,尽管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作为一部著作其实并不完整。再说,就影响而言,与《国富论》相比差得远到天上了。 熊彼特对斯密不是很恭敬,比如他说斯密器量狭隘。这一“诋毁”与课堂笔记有关。斯密上课的时候不喜欢学生记笔记。当他看到有人记笔记,就会走过去劝阻,说:“看你笔迹这样潦草,不记也罢。”熊彼特说,斯密反对学生记笔记,是担心学生将笔记拿出去发表,利用了老师的思想却不同老师分享利益。这样说是有意贬低斯密的情操。斯密为自己提供的的理由是,学生记了笔记然后拿出去发表可能会有一些问题,一方面,老师课堂上所讲可能不是很成熟,另一方面,学生对老师所讲内容的理解可能不是很完整,这样,发表的东西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这相当于是谬种流传。 其实,斯密应该感激学生记笔记。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任教时,讲授的是“道德哲学”。这门课程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神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包括政治经济学)。斯密当时有一个想法,要将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的讲稿整理成书出版。1759年,他将讲授伦理学的讲稿整理成《道德情操论》出版,1776年(那时他早已离开教学)又出版了《国富论》。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斯密的著作还有一部,《法学讲稿》。斯密是不知道他这部著作的存在的,因为他自己没有出版过这本书。这部书来源于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讲授法学时学生的课堂笔记。1896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经济学家埃德温.坎南(1861—1935)发现该笔记,整理出版。可见,要是所有学生都听老师的话,没有一个人记笔记,斯密的著作就会减少1/3。 再说一个与笔记有关的故事,是关于古典经济学的最后一位大师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1806—1873)。 约翰.穆勒是著名的天才,据说他的智商高达190。约翰.穆勒的父亲詹姆斯.穆勒(1773—1836)是当时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逻辑学家。他和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772—1823),著名法学家,功利主义的创始人边沁(1748—1832)是特别亲密的朋友。他们三人当中,边沁年龄最大,资格最老。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对詹姆斯.穆勒有着深刻的影响,而詹姆斯.穆勒又给过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李嘉图很多经济学方面的教育,而且督促帮助他完成了他最重要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后来边沁就倚老卖老地吹嘘:“詹姆斯.穆勒是我精神上的儿子,李嘉图是詹姆斯.穆勒精神上的儿子,所以,李嘉图是我精神上的孙子!”约翰.穆勒是詹姆斯.穆勒的长子,他出生的时候,家境不是很好,老穆勒要靠给报社写稿挣钱养家。老穆勒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所持有的观点并不为主流所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还要靠写稿养家糊口,想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这方面,小穆勒一生对父亲都怀有深深的敬意。 老穆勒对正规教育体系没有信心,决定遵循边沁的功利主义原理,自己来教养培养儿子。后来,小穆勒又有了几个弟弟妹妹,但老穆勒一直对他偏爱有加。小穆勒才3岁,老穆勒就开始对他进行系统教育,让他学希腊文,慢慢开始读古希腊文献,如柏拉图,色诺芬,亚里士多德等等。当时,老穆勒正在写他的最重要的历史著作《印度史》,小穆勒就坐在父亲书桌旁读古希腊经典。艰苦的学习一直在持续,没有玩具没有小朋友,甚至很少休息。8岁以后,小穆勒又开始学习拉丁文,读荷马,维吉尔,休谟,吉本等等,还学习几何、代数、微积分。弟弟妹妹们稍大,小穆勒就成为他们的教师,承担父亲对他承担的职责。到14岁的时候,小穆勒的知识已经达到一个接受了全部正规教育的人所达到的水平。他的智力和知识相当于一个40岁的成年人。以致他父亲要不断告诫他,和成年人讨论问题的时候不要太露锋芒,以免对方下不了台。 13岁那年,父亲让小穆勒学习经济学,选用的教材就是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李嘉图的著作以晦涩难懂著称。实际上,即使接受过正规的经济学教育,阅读李嘉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父亲教育小穆勒的方式通常是这样的:父亲在书房写作的时候,小穆勒就在一旁自学。父亲休息的时候,他们一道到田野散步。父亲开始逐句讲解,而跟在身后的小穆勒则将父亲讲解的内容记在一个本子上,回书房以后再整理。父亲将整本著作讲解完了之后,小穆勒也记了厚厚一本笔记。詹姆斯.穆勒看到儿子记的笔记已经有一本书的模样,就加以整理修改,后来以《政治经济学要义》的书名出版。这样,儿子写的笔记后来成为老子一生唯一的一部经济学著作。 15岁以后,老穆勒让小穆勒跟着边沁学习法律。实际上,小穆勒既是边沁的学生,又承担秘书的职责。边沁当时准备将他的一批杂乱的手稿编成一本书出版,而自己有没有时间。于是交给小穆勒来做。由于边沁的手稿内容丰富而又杂乱,编辑过程在一定意义上相当于再创作,工作量巨大。书稿终于完成,边沁提出将小穆勒的名字署上。小穆勒也应该得到这样的报偿的,但他拒绝了。我想小穆勒不是不屑于署名,而是因为他对自己很有信心——我以后会写很多书来署自己的名字的。后来,小穆勒写作出版了很多著作,这些著作涉及很多领域,而且,这些著作至今还是相关领域的经典。如《逻辑学》、《论自由》、《功利主义》。1848年小穆勒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中的若干应用》是经济学历史上的第一个折中体系,被奉为经济学的圣经,在1890年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出版之前,一直是经济学的标准教科书。 笔记就是用笔将老师说的话记下来。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影响历史的很多著作都是笔记。 孔子一生述而不作,他自己没有留下一个字,他的思想通过学生的记述而流传下来,《论语》等著作不过是学生听他讲学记的笔记。可见,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学生笔记基础上的。 述而不作的不只是孔子。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渊源是古希腊文化,而苏格拉底对古希腊文化的塑造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苏格拉底也是述而不作的,他一生也没有留下一个字。他的思想也是通过他的学生记述而流传下来的,其中主要是柏拉图和色诺芬。可见,西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建立在学生学习笔记基础上的。
笔记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