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还是读书?


上网还是读书?

 

作为获得知识的手段,应该选择上网还是读书?

如果老师这样当面问学生,学生的回答大体上是——读书。一般来说,问题本身就预设了答案。如果大家都去上网而不读书,以“教书”为业的老师岂不得失业?

实际上,就不少“读书人”来说,读书实在是一件困难重重而效率低下的事情。上图书馆查询、借阅、还书……整个过程繁琐而充满不确定。自己买书又面临高昂的成本——尽管一本书不见得比一杯咖啡或者一杯冰激凌贵。关键还在于,阅读是一件极端枯燥乏味的事情——尤其对知识性阅读来说。于是,读书人大多不读书了。

对读书的冲击,主要来自互联网。

借助于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这个过程简单快捷,低成本而高效率。不需要出行,不需要看图书管理员的脸色,不需要为过期还书被罚款而担心。

一般情况是这样的,越少读书越不知读书的趣味,越不知读书的趣味越害怕读书。表面上不好意思对读书说三道四,但在心底里,则持有一种极端的排斥。——既然可以上网方便快速简捷高效获得知识,还读书干嘛?于是, “学习”和“研究”不再是读书,而是键盘加鼠标,“百度”加“google”,复制加粘贴。

 

互联网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息渠道。但作为知识来源,我对其有效性深表怀疑。

知识的获取过程应该是一个主体介入客体,思维介入环境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动用身体资源获得外部信息并将其纳入自身思维甚至生命的过程。由于任何认知对象都有着多维的性质,主体对客体的介入程度越深,对客体的把握也就越可能全面深入,从客体中获得的认知也就越可能丰富和真实。而这,取决于求知者求知过程中动用身体资源的程度。

上网查询中所动用的身体资源既非常单一,其对身体资源的利用程度也很肤浅。上网过程中人们所动用的身体资源主要是眼睛和手指,其他身体器官通常被闲置。当然,浏览也离不开思维系统,但思维系统的功能发挥往往处于一种表层状态。动用身体资源的单一必然导致知识感受的单调和贫乏。更要命的是,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由于很少动用其他身体资源,手指往往会显示出过份的积极和主动。于是,眼睛在页面上走马观花,思维也就只能在知识感受的表层浮光掠影。因为思维一旦深入,就会被手指和眼睛远远抛在后面。长此以往,必然形成一种只关注醒目标题,而对内容不详加求证的习惯,形成一种四处留意,不求甚解的习惯。

阅读书籍显然不一样。阅读过程中,人们需要动用各种身体资源。所动用的不仅是眼睛,而是整个视觉系统;不仅是手指,还包括整个触觉系统;还有听觉系统、发声系统以及嗅觉系统。比如,我现在捧着一本书在读,除了视觉和思维系统告诉我书本的形状、书页的色彩、文字及文字背后的内容外,我的触觉系统告诉我书的厚度、温度和重量,我的嗅觉系统告诉我油墨及纸草的气味,翻动书页的时候,我的听觉系统还可以接收到“哗哗”的声音……阅读书籍广泛动用了身体资源,由此获得的知识感受是全方位的,立体的。这样在具体情境中获得的知识不仅生动,而且持久;不仅全面,而且深刻。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中,其他身体器官很难僭越大脑的支配,整个阅读过程是在人的主体性思维控制下完成的。人们在阅读中的思考和在思考中的阅读使阅读者不仅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还成为思想者,成为知识的创造者。于是,阅读使阅读者实现了升华。藉此,阅读为阅读提供了动力;藉此,知识成为思想的阶梯。

 

技术进步总是一柄双刃的剑。互联网的普及,不仅缩短了人们的空间和时间距离,也大大提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但是,作为一种知识获取手段,互联网是有缺陷的。可以设想,如果人们都不读书,而是一味依赖互联网获取“知识”,那么,最终又是谁向网络输入这些“知识”?如果人们只是一味通过互联网复制粘贴,而不是通过阅读和思考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而互联网上所呈现的充其量只是“知识碎片”,知识接受者岂不成为知识残废。尤为可怕的是,当人们普遍依赖互联网获取知识,也就普遍放弃了思考,其结果是人们的思维能力和对世界的感悟能力的普遍下降。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依赖互联网获取“知识”,具有反智的性质。互联网的破坏性还不止于此。即使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知识,这样一种知识获取过程也杜绝人们对世界的切身感悟。长此以往,人们对生命的感悟能力将会消失,人将会被互联网同化为机器。

作为人,需要在体验生命的过程中实现生命的意义,而阅读中的思考和思考中的阅读可以成为知识者体验生命的一种形式。做一个思考的人要比做一个不思考的猪更好。为了保持作为人的尊严,不能放弃思考的权力;为了保持思考的能力,不应该放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