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汤:中国传统文化复兴背景下的品牌化和产业化之路


  药膳汤:中国传统文化复兴背景下的品牌化和产业化之路

                -----王广伟看行业

  

  近年来,一系列事件标志着中国复兴传统文化、确切地说是复兴儒家文化热潮的到来。从“读经运动”、“儒教问题争论”、“甲申文化宣言”、大陆文化保守主义的“龙场峰会”到全国各地与儒学文化相关的活动,以至于《南方周末》等几家报纸不约而同地把2004年定为“传统文化年”。进入2005年,这种热潮有增无减。人民大学国学院和社科院儒教研究中心的成立,全国各地官方或民间的祭孔活动,儒家文化问题继续成为新闻、时评和文化界的焦点话题。

  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挂牌。据中国国家汉办透露,中国计划将在未来几年内在全世界建立一百所“孔子学院”。有媒体将此事件解读为“汉语将改变世界大脑”。

  2009年温家宝总理31日在塞万提斯学院与西班牙文化界人士、青年学生进行了座谈。温家宝总理在谈话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充满信心的介绍,在讲话中提到了让中国人感动既熟悉又陌生的<易经>和<尚书>,讲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温总理的这篇讲话,在国内媒体引起了强烈的反映,温总理关于传统文化的讲话,无疑是在这样一个进机下,加快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关键点。

  这几年,传统文化的兴起,标志着中国人在世界重新找到了自信。

  从营销的角度讲,营销就是营势,也就是经营趋势。那么在这样一种趋势下,肯定会有若干与此趋势对应的文化、产品或服务顺势而起。

  汤,是人们所吃的各种食物中最富营养、最易消化的品种之一。不仅味道鲜美可口,且营养成分极易于人体吸收。汤在烹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唱戏的腔,厨师的汤”正说明了这一点。汤的历史悠久,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就知道食用菜汤了。据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文物表明:约在公元前8000年到7000年间,近东地区的人就已学会了"煮汤"。

  古今中外,膳食各有所长,对汤的感悟自然各有千秋。"宁可食无馔,不可饭无汤"。四川有句老话说得好:"肉管三天,汤管一切"。无论什么东西,它熬出的汤永远比其本身有营养。几乎所有的民族都认为,汤对维护健康、保持和增强体力大有裨益,并对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许多人把喝汤比喻为"最廉价的健康保险费","增强体力的加油机",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说"喝汤补身"。早在古代,就有人用母鸡汤与粗麦粉混合,作为病人康复的营养精品。还有人将公鸡汤和牛肉汤作为病人的药方,以补身养生。

  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药膳汤,它“寓医于食”,既将药材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助食之功,食借药之力”;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因此,有别于普通的饮食,药膳汤是一种兼有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因而,中国传统药膳的制作和应用,不但是一门科学,更可以说是一门艺术。我国民间流传各种"药膳滋补汤",如鲫鱼汤通乳水,墨鱼汤补血,鸽肉汤利于伤口的收敛,红糖生姜汤可驱寒发表,绿豆汤清凉解暑,生鱼汤可有益于手术后伤口愈合,参芪母鸡汤可治体虚之症。

  仅看对药膳汤的这么多文字的介绍,我们就能直观的感受到汤的市场前景。据我的观察,在2007年以前,中国有不少企业曾进入药膳汤市场,但大多无功而返,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是,许多企业没有选对市场。

  2008年,随着聚医堂药膳滋补汤选定医院作为自已的目标市场,市场的前景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凭借对中国汤文化的深入发掘和创新,倡导对症食养法,全面刷新传统药膳观念,将中国传统的药膳汤带入了全新的产业化时代,为追求健康的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新的健康解决方案。被人们誉为“中国滋补汤产业化之父”!

  更难能可贵的是,为做大药膳汤行业,聚医堂出手就是大手笔,产品一上市就推出了,包括针对医院的药膳汤产品和家庭营养汤两大系列,囊括鸡汤、甲鱼汤、兔子汤、羊肉汤、牛肉汤、海参汤、鸽子汤、猪蹄汤、牛蹄筋汤、乌鸡汤十几个种类,从病症上和人群上又包括术后汤、产妇汤、补气汤、补血汤、气血双补汤、强身健体汤、益寿汤、开胃汤、防癌汤等几十个的品种。

  精准的市场目标,加上优秀的产品,聚医堂在药膳汤产业初步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地位。

  为更加贴合现代人的生活,聚医堂推出了中国第一个,也是全球第一个药膳汤订汤网站www.dingtangwang.com.

  据聚医堂的负责人介绍,聚医堂作为市场先行者的市场优势已经显现。在很多地区,提到药膳汤,消费者一般都会讲到聚医堂。

  但市场的路是曲折,前景是美好的,能否达到光辉的顶点,还需要聚医堂更为深入的市场运作。

  无论如何,对开拓者都值得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