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语手机:上寨“上岸”任重道远


     作者:程久龙 

手机业的冬天,即便是曾经的“黑马”——天语手机也倍感寒意。

311日,记者从天语手机的生产商北京天宇朗通通信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宇朗通”)获悉,2008年天宇手机的销售量大约在2000万部,尽管相比此前一年1700万的销量,天语在“手机业的冬天”依旧实现了逆市增长,但与年初提出的“2008年计划实现3000万销量”的既定目标,仍有差距。

“这是一个不错的业绩,在去年的行情中,能做到2000万的销量,我们已经感到很满意了。”315日,天宇朗通副总经理肖朝君对记者如是做评。

比销量的增长,更受关注的是天语的品牌化转型。作为曾经依靠贴牌起家的手机厂商,天语也在业内一直被认为有着“山寨”背景。20085月,天语推出“in像”系列手机主打品牌手机市场。这也一度被看做是“山寨”转型品牌的一个典型案例。

但据记者调查,时过半年,定价过2000元的“in像”系列品牌机型的销售并为出现期待中的火爆行情。天宇朗通市场部一人士也对记者证实:“目前对公司收入贡献最大的还是价位在1000元到1500元之间的机型。”

山寨转型品牌,依旧任重道远。

 

“山寨”起家

 

作为天宇朗通的掌门人,董事长荣秀丽并不讳言天语的出身有着“山寨”背景。

20024月,天宇朗通正式成立,在成立之初,由于没有手机牌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天宇朗通是通过贴牌的方式进入市场。

“天宇朗通做过的贴牌包括南方高科、CECT、大显。”一位熟悉天宇朗通历史的内部人士透露,当时量并不大:“每年100万部的量都不到。”

这便是日后,业内将其称之为“山寨出身”的最初动因。但即便是从事“贴牌”市场,由于在当时手机制造尚存技术门槛,天宇朗通在技术研发上也是挫折不断。

2003年,天宇朗通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前后投入超过3000万从事自主研发。但结局却没有想象中那样美好。

截至2005年初,由于自主开发的产品不稳定,天宇朗通仅回收手机就超过5万部。由此导致亏损金额近亿元,更为严重的是,其研发团队的信心受到很大打击。

“事实上,不止是天宇朗通,当时很多所谓‘山寨机’厂商,由于技术所限,其处境大都步履维艰。”一深圳山寨机界资深人士透露,直到2004年底,来自联发科技的MTK芯片,在中国大陆的大规模应用,才解决了“山寨机”的技术瓶颈。

“联发科是天语的老师。”在20086月,在深圳举行的经销商大会上,荣秀丽并不讳言联发科之于天宇朗通的重要性。

2006年,天宇朗通和联发科正式签署了深度合作的协议,其手机芯片全部采用MTK方案。从此,天宇朗通的所有研发人员都必须通过联发科的考试,而联发科的研发组也开始出现在北京的天宇总部。“现在联发科有近20个研发工作室常驻天宇朗通。”一天宇朗通内部员工告诉记者。

也就在这一年年初,天宇朗通如愿以偿的获得了手机牌照,作别贴牌的“山寨生涯”。

 

“山寨”式崛起

 

2006年,作为离开“山寨”的第一年,天语可谓来势凶猛。

20067月,天语手机月销量达30万部,到年底,月销量猛增到100万部。在众多手机经销商看来,天语销量的剧增,除了2006年手机市场行情上行的大势之外,还与其颇具“山寨化”的渠道策略有关。

长期以来,手机产销链的价值分配,呈现厂商大、终端小的特点。即面对手机行业的平均40-50%的毛利率。厂商拿走了最大头的20-30%,代理商拿走了10-15%,而终端渠道只有区区5%左右。

由于终端渠道利润偏低,导致其促销动力不足。经销商起家的荣秀丽深谙其道,并着手对天语的产销价值链进行重新分配。

天宇朗通采取经销商一次买断的销售模式,即给经销商较低的买断价格的同时,也将市场风险一并转嫁给经销商。在荣秀丽看来:“在渠道的环节上,天语手机给了经销商更多的利润空间和能动性。”

据天宇朗通市场部一人士透露,天语手机的终端利润率高达40%,相比之下,厂商利润仅10%左右。

渠道在利润的驱动下,天语手机的销量猛增,2007年其年销量突破1700万部,成为当年国产手机最大的“黑马”。

除了激进的渠道策略外,在生产方式上,获得牌照的天宇朗通依旧延续“山寨基因”——与深圳遍布的山寨机厂商类似,天宇朗通也没有一间自己的工厂。

“从一开始进入生产手机的行列,天宇朗通对自身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那就是做一个创新集成商。”在给本报的书面文稿中,天宇朗通董事长荣秀丽表示:“我们创新的方向是创新集成,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跳舞。”

而据记者了解,在天语手机代工厂名单中,不乏富士康、比亚迪这样的代工巨头。

 

品牌突围之困

 

尽管从销量上看,天语手机为行业之翘首,但由于将利润更多的让渡给渠道。在业内素有天语“花钱买吆喝”的说法。一位金立手机厂商人士透露:“卖三部天语赚的钱,还没有卖一部金立手机赚得多。”

在此背景下,在获得牌照长达两年之久,天语方才启动自己的品牌战略。这也被业内人士看做:“天语受困利润压力,期望利用品牌战略提升利润率。”

但天宇朗通副总经理肖朝君对此观点表示否认:“手机的制造能力,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天语推出品牌的时机上是水到渠成的。”

20085月,天语正式推出C800为代表的“in像”系列品牌手机,并拿出3亿元资金作为市场推广。与此同时,天语还高调宣布获得美国华平投资注资,为其品牌战略助推。

其作为品牌战略的主打产品之一,“in像”系列手机终端定价超过2000元人民币。而据天宇朗通内部人士透露,相比较此前天语其他机型约10%左右的厂商利润,“‘in像’系列的厂商利润达到20%30%。”

这意味着,倘若天语的品牌化战略运作成功,天语不仅将彻底摆脱“山寨化”生存,其厂商利润亦将大幅度提升。

但记者在卖场终端调查发现,天语的“in像”系列手机销售实属有限。一天宇朗通市场部人士亦对记者透露,2008年‘in像’系列的销量大概在10万部左右。相对于天语全年2000万的销量,“in像”系列对利润的贡献并不大。

“相对国产手机主打的中低端市场,‘in像’价格定位偏高。”多位手机经销商对记者反映。“in像”系列手机,终端售价超过2000元人民币,部分机型价格甚至超过2500元。相比之下,国产手机95%的售价集中在2000元以内:“当消费者决定花2000多元购买一款手机时,一般优先选择诺基亚等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