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宏观视野看改革开放30年


 

    改革开放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作者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尽管从数字上看,30年对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并不算什么,但把它放在中国历史的过去和未来的中间,人们会感觉到这30年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就是说,这30年为历史长河注入了从前所不曾有过并且注定会对未来产生长远影响的因素。

    正因为这样,中国早已经开始纪念这30周年。尽管已经有大量的纪念和回顾性文章出现,但有意义的文章并不多见。大家都聚焦于一些细小的枝节上,谈些亲身的感受。

  但仅仅从微观的角度来审视改革开放是不够的。宏观的审视也非常必要。没有一种宏观的角度,就会使人既看不到个人的未来,也看不到整个社会发展的方向。

    如何确立宏观的视角?改革开放就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两个互相依存的方面。宏观的视角就是要把改革开放放在中国和国际发展的大环境中去探讨其意义。开放使得中国和国际体系的整合,使得中国的改革具有了国际意义(这方面应当另文讨论)。本文主要聚焦于中国改革开放对中国自身历史的意义。

    摸着石头过河但方向明确

    从宏观的角度说,改革开放最深刻的意义在于对国家发展道路包括经济、社会和政治道路的探索。中国在进入近代历史之前,尽管历史漫长,但多为历史的简单重复,农业社会和王朝更替是数千年历史最持续的特色。

    只有到了近代和西方强国接触之后,中国的各方面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简单地说,从清末改革运动到孙中山再到毛泽东,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一直处于持续的革命之中,探索的重点在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尽管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人最终建立了人民共和国,但对共和国应当是怎样的一个国家似乎并不清楚。“继续革命”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之前30年的共和国的主要特点。

    毛泽东的功劳在于为一个主权独立国家奠定了基础结构,但对如何建设这个新国家,毛泽东留给后人的只有很多宝贵而代价极高的教训和经验。

    从历史角度看,没有改革前的30年就很难有改革开放的30年。正是因为有毛泽东那么多充满价值的社会实践,毛泽东后的中国领导人才有了全然不同的探索。计划、集权、没有自由、封闭、贫穷社会主义等等已经被证明行不通,才使得无论是领导层还是中国社会接受并拼命追求市场、分权、自由、开放和富裕生活等价值。

    尽管邓小平当时形象地说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但这只是说追求这些价值的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实际上的方向是相当明确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各种危机面前,如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解体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没有回过头的主要原因。

    面临问题但没人想走回头路

    同时,中国对发展的道路选择也并非非此即彼,就是说并不是在告别了苏联模式之后,就去选择西方模式。这方面中国又与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区分开来。应当说,这种独立的探索本身就是一个价值。

    俄罗斯和东欧国家接受了西方发展模式,希望通过激进的改革,变成西方国家,但大都导致了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

    中国的改革开放模式造就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奇迹。但这并不是说,中国的一切完美,可以高枕无忧。高速的经济发展也导致了无穷的负面效应。在一些方面的价值因为改革开放而得以实现的同时,另外一些价值如环境、道德和社会公平等一一消失了。如果不能重新拾回这些价值,社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就会成为问题。正因为这样,近年来中国已经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社会改革方面,包括环保、卫生、医疗、教育等等方面。

    因为社会改革的困难和政治改革的滞后,一些人就认为中国的经济奇迹和改革开放已经走到了顶点。的确,从微观角度看,中国正面临任何其他国家所不曾面临的无穷无尽的问题。但如果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没有特别使人感到悲观的因素。

    中国的基本市场制度已经确立,并且中国已经和国际社会深度整合。从这个角度看,改革开放没有回头路。更为重要的是,尽管改革开放过程中有赢家也有输家,但无论是哪一个社会群体,谁都不想走回头路。

    或者说,改革开放的精神已经隐含到整个社会运转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就是继续改革开放最强大的动力。

    没有人能够保证未来的改革开放道路会是平坦的,会是毫无风险和危机的。曲折、风险和危机是前面30年改革开放的特色,今后也会继续。但是前面3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给未来的改革开放造就了无限的动力机制。

    经济改革还需要完善,社会改革有待继续,政治改革面临巨大压力。尽管“摸着石头”不可避免,但是不管前面有怎样的风险和危机,这条河还是要过完的。

    无论是精英还是大众,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没有任何人想停滞不前,就此沉沦。对道路的探索,不仅是社会成员的个体价值,更是社会群体的整体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