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举世公认的事实.但是,仅仅引导八亿农民的硬件建设,还是远远不够的.近几年暴露的留守孩问题,折射出农民的家教,家学,因为4亿农民工进城而缺失.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们的国民文化素质偏低,但是农民工进城,接受了城市文化的熏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进步.可是农民工把孩子留在农村,由父母代管.而老一代农民普遍是半文盲,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老农民要管好新时代的孩童,那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电影<<网络年代>>真实的表现了当代多数农村孩子的状况.
解放前,80%的农民后代没有条件接受教育,代代是文盲或半文盲农民.而地主有能力办私塾,因此中国只有少数人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所以中国在封建社会大大的落后于世界.也就是说,中国的国学与家学,以前仅仅是百分之几的人家能够接触.当今国家经济强盛,高等教育也迅猛发展,但是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学校的思想教育的形式主义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小学的教材编的好,如果老师的方向偏了,就容易方法错误.而家长没有家学底蕴,能教好孩童?
中国的文化积淀中最有价值的,目前为止,还是儒家思想的智,仁,信,义。它提倡以智取胜,反对巧取豪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由此作为真,善,美,与假,丑,恶分辨理念,如此在孩子的启蒙教育中,就会有鲜明的态度和明确的方向。家庭教育的重心在于言传身教,言传身教的底蕴,源自家学与国学的深厚.
一方面,多数老农民不知道开启孙子们的价值观,因为很多家长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价值观.另一方面,农村小学教育普遍主抓语文数学,忽视书法,美术,音乐.我认为家学与国学,也可以借助书法,美术,歌舞等载体来启迪孩子.在快乐中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方面,西方国家做的比较好.
因此,有必要出版"家教"一类的书籍.这类书可以当作父母或监护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教育词典.所谓家学,就是家长学的.不懂"家学",必然无法引导甚至错误引导孩子的方向.老子,庄子,孔子,等等中国古代的思想家,留下不少闪耀着光辉的语言智慧,为历代国学大师所推崇,也是指引后代前进的航标。
我们的国学大师,研究的成果要化为甘露,变成通俗易懂的家学教材,如此,则我们的孩子目标明确,家长眼光高远,如此,则民族幸甚,国家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