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屐树
——意大利电影“The Tree of Wooden Clogs”观后
一部1978年出品的老电影。
19世纪的意大利农村,四五户农民住在一个农庄。土地、房子和部分牲畜属于地主,农户只拥有少量家具和农具。实施的似乎是定额地租,缴纳额定租金后,丰收的部分归农民所有。地主住在城堡里,过着衣食无忧的优雅生活。地主衣着光鲜,食物丰美,住宅舒适,有一辆装饰豪华的马车,还时常举办交响音乐会。地主不亲自和农民打交道,收租由代理人完成。狡黠的农民在称粮食的时候在马车上装上石头,代理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宽阔的田野,静静的河流,田边挺拔的木屐树。天地间有一股缓缓流动的生气,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幻着色彩。春天的绿色,夏天的葱茏,秋天的金黄,冬天的洁白。播种、收割、交租;出生、成长、死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子就这样重复着,循环着。大人们在重复着单调的劳作,也通过歌唱和讲笑话纾解压力。孩子们在天真和贫乏中嬉戏着,生活的压力被父母的双肩顶住了。生活就这样在平静中向前延伸,平静中充满困难。
一个寡妇带着六个孩子和老公公生活在一起。最大的孩子才十五岁,最近找到一个在磨坊帮忙的工作。寡妇靠给人洗衣服挣钱养家活口。冬天,大雪纷飞,她还得跪在河边洗衣服,旁边是嗷嗷待哺的孩子。她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可是却没有时间上教堂。好心的神父建议她将最小的孩子送到孤儿院——除了上帝,她实在没有其他可以寻求帮助的人了。她与大儿子商量此事,大儿子说宁愿自己加班努力工作,自己少吃少用一些,也要让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爷爷半夜起床,将积攒的鸡粪埋到地里,为的是开春的时候地不结冰,这样可以提前种植西红柿,可以买个好价钱。爷爷做这件事时,一直偷偷摸摸的,生怕别人知道,将来会抢走他的生意。春天,他们的西红柿最早成熟,爷爷带着孙女送到城里。西红柿鲜艳极了,但他们舍不得尝一个。到了城里,孙女看着橱窗里可口的面包,流出了口水,可是爷爷舍不得给她买一个。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太奢侈了。家里的耕牛生病了。兽医诊断说,已经不可救药了。建议早点杀了,还可以卖出价钱。寡妇手足无措,只能祈求上帝的帮助。到教堂做了祷告,从河里取来一瓶水,给牛饮下。牛神奇地康复了。上帝自会帮助他虔诚而无助的孩子。
另一个农夫,总跟自己的儿子过不去。生活的艰难,使人的脾气变得很暴躁。父亲动辄对儿子发火,叱责他,殴打他。儿子对父亲也没有尊重,他比一般的孩子更顽劣,更反叛,他偷偷抽烟,偷偷喝酒。宗教节日是人们一年间难得放松的日子。父亲在看杂耍时,从地上捡到一个金币。对这些贫穷农民来说,一个金币可是一大笔财富。他小心翼翼将金币带回家,不愿意被任何人知道。他将金币藏到马蹄窝里,用土紧紧盖住。每天赶马出门和干活回家,都要避开别人查看一遍。一日大雨,马蹄里的土松了,金币遗落。农夫气急败坏,说那匹马是个小偷,将自己的金币贪污了。他殴打马匹,以至马匹发疯。
还有一位农夫,神父要求他送儿子去上学。他自己并不愿意。在他看来,农民的儿子上学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可是,神父说,这是上帝的旨意。妻子又生了一个孩子,农夫并不兴奋。对他来说,多一个孩子等于多一张嘴,多一份生活的负担。可是,孩子毕竟是上帝送来的礼物。他只能更加努力工作,更加节省开支。不久,上学儿子的木屐坏了。父亲晚上偷偷砍了一颗木屐树,回来给儿子做一双新的木屐。盗伐木屐树被地主发现了。一家人被赶出了庄园。他没有为自己辩解什么,也无法辩解什么。其实,在朴实的农民心里,盗伐本身就是一件不体面不高尚的行为,这种行为在其他农户眼里也得不到认同和原谅。于是,在一个夜晚,一家人收拾了简单的家具,坐着马车悄悄离开了。原野里一片漆黑,很难想象他们的前景。
一部三个小时的电影,展示的是19世纪意大利农村人们那种平静而苦难的生活。作者没有刻意渲染砍伐一棵木屐树导致地主将一家人赶出庄园这一事件所蕴含的社会不平等,也没有着意夸大贫富分化所蕴含的阶级冲突和社会矛盾。整个故事,在平静的背景中慢慢叙述着,一如人们平淡的人生。一个前现代社会,对于芸芸众生来说,贫穷就是人生的真实图景。如果上天照应,如果运气一直不错,人们也许可以平安渡过一生,以今世的困苦期待来生的幸福。如果运气不好,则苦难可能成为生活的主调。这样一个平静的环境,其中埋藏着多少苦难啊。苦难太多太平凡,人们不仅习以为常,甚至已经将其作为生活的一个部分。
那样一种平静中的困难,给人一种窒息的感觉,没有希望,没有前途。当看到农夫一家在嘎吱嘎吱的马车声中走向黑暗的时候,真的期待天边的一阵霹雳,可以为他们照亮前路。